看课堂内外地理实践力的魅力
发表日期:2019/5/14 11:22:56 作者:赵昕 有1028位读者读过
看课堂内外地理实践力的魅力
----全国“地理+”融合课程暨研学实践研讨会心得体会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冯海云 2019.5.13
2019年5月9-12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中学举办了由陕西师范大小基础教育研究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全国“地理+”融合课程暨研学实践研讨会。作为一名南京的地理老师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本次研讨会,下面就10日参加本次部分研讨会心得体会做一些总结。
上午首先由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设计专家袁书琪先生做了《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讲座。袁教授首先从介绍地理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天然缘分开始,即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的性质,他还分享了不同年级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例,如低年级的“神奇的影子””我们的传统节日”“生活垃圾的研究”,高年级的“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这些让我对研学旅行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学旅行绝对不是研学旅游,而是需要以研导行,设计相关课程,确保研学的深度和广度。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校长孙小红女士做了《“地理+”融合课程开发》第二场专家讲座。她介绍了该校对融合课程开发的相关探索,从社会需求,教育理念,认知基础,新课标理念四个角度构建融合理念框架。目前该校已经有了阶段性收获,他们以地理+为平台,提供融合的课程,学生在完整的现实问题中形成完整的认知和实践,会面对原本完整的世界,提升未来生活胜任力。该校的“万千气象”校本课程即对气象及其数据采集分析与研究项目融合了科学、人文、技术工程、科学实验、数学、语言和阅读和写作等多个学科,以及“漫画地理,学科融合”充分展示了该校最有代表性跨领域融合的地理+校本课程。
下午是分别由深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琳老师和树人学校的刘美玲老师开了两节“地理+”融合课程开发的示范课。陈琳老师的《等高线和地形图》改变传统课堂的知识授课模式,利用智慧课堂,AR教学等现代网络教学方式把地理课堂真正变成了实践性课堂。整节课只有一个目标“山地救援”,现场成立树人救援小分队,通过一眼辨山,设计救援路线等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不断的在挑战任务中完成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刘美玲老师《长江三角洲》课堂最大的特色在于把诗歌融合进入地理课堂,张志和的《渔歌子》,魏万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白居易《忆江南》等多首诗歌把师生带入鱼米之乡情境之中。该校学生王雪宸自己创作的《六么令》更是让我们赞叹不已。诗歌的创作是离不开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的,更体现了融合理念地理在课中的落实。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深刻感受到无论课外的地理研学,还是课内地理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势在必行,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将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强化学生与真实联系引发其感悟、欣赏、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变化,这些都将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真正实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