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心灵驿站>>心理案例>>学生心理>>阅览文章

中学生心理变化不定

发表日期:2009/7/28 12:38:31 作者:无 有1328位读者读过

中学生心理变化不定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体力、智力和心理发展很快的时期,但三者不总是同步,因而会出现一些问题。中学生的社会心理发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3岁左右开始,思想上的注意力开始脱离家庭,而转移到同学身上;1517岁为第二阶段,独立性增强,最后可能与家长发生冲突;第三阶段是在1920岁,这时青年独立性格已经形成,父母的忠告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拒绝。  

可以说,中学阶段是比较难以处理的阶段。一些中学生会担心体力发育不健全或是对别人没有吸引力,在饮食上可能出现某些混乱,尤其是女孩子,于节食而产生神经性厌食症。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花很多时间思考将来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初想象多于思考,如梦想成为摇滚歌星、飞机驾驶员或者名记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更现实地思考前途。这个时期发生的变化会促使青少年发展他们的人格意识,明白个人责任的实质和个人行为对今后生活的影响。  

在中学时期的最后几年,他们开始试验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穿着打扮。他们可能减少对参加家庭活动的兴趣,不愿多听父母的劝告和批评,更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先是愿意多与同性的朋友们在一起,然后扩大到异性,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更可靠,共同语言更多。同时在行为上和穿着上可能接受朋友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个特点是需要稳私,比如他们希望单独住一个房间,开始写日记,或用其他方式记下自己内心的想法。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应当受到尊重。为显示其独立性,他们会检验父母所要求的纪律,由自己去判断它是否公正,然后可能提出自己的价值观,或是接受同学们的价值观,对家长和老师的权威提出挑战。中学生在一起经常会开很重的玩笑,鼓励逆反行为。因此一些中学生可能在同学们的压力之下去做危险的事情,如尝试服用毒品,发生性关系,或产生其他的破坏性行为。对其中一些学生来说,如不加控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在学校和家里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触犯法律。  

对于中学生子女的心理变化,家长应在相互关系中力求实现一种微妙而灵活的平衡,帮助他们向独立生活过渡,同时对其行为提出明确的准则,限制其冒险活动。总之,父母对中学生子女的行为有不同意见时,应当坚持一定原则,但又不能采用极端手段去对待。父母面对孩子挑战不是放弃作为双亲的作用,而是放弃“霸权”。要尊重孩子为实现独立做出的真诚努力,相信他们经过教育会正确安排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