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园地>>学生成长>>阅览文章

天景山中学春季社会实践征文九年级一等奖作品展

发表日期:2016/5/12 14:37:09 作者:王瑞 有1015位读者读过

天景山中学春季社会实践征文九年级一等奖作品展

 

 社会实践——我们相伴的最后一个春天

天景山中学   九(6) 徐影

   五月已经在绸绸的细雨下悄然而至。今天的天气非常晴朗,云彩似乎在这场雨之后躲藏了起来,温暖而伴有着微微炽热的阳光透过学校旁的大树上 ,发出明亮而又刺眼的光 。我们,迎来了初三的最后一次春游。

    在汽车的发动声和我们的嬉闹声中,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阳山碑材。它是坐落在阳山山腰的一个碑材,相传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以夺取皇位后,为他的父亲朱元璋的明孝陵树碑而开采的巨型石材。

   步入这个明文化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传统文化的变脸,伴随着悠扬的戏曲声,只见一个人穿着一身黑衣并带着斗篷,披着披风,以不同的方式转变着他脸上的脸谱,虽说现在的变脸技术随处可见,可这也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传承。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上了台阶,便看见一条古老的小巷,穿过古老的小巷,我们来到了树木葱茏的小道。天虽然有些炎热,但似乎有着这一片庇荫的地方,让我们有些微微烦躁的心顿时变得舒畅开来,我们聊着天,哼着小曲,尽管有些台阶有些曲折,但这依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不久就来到了阳山碑材的真身,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远远望去十分的威严雄壮,我静静的在这刺眼的阳光中看着这座巨型石材,内心久久地不能平息······

    在浅短的小憩后,我们乘着车子来到了第二个目的地——南京直立人博物馆。起先在到达这里的时候最吸引我注意的不是博物馆,而使馆对面的巨大猿人像,我便知道目的地已经到了。进入馆中,我不禁“哇”了一声。抬头望去,之间有几层洁白的楼梯出现在面前。

    上了楼梯,还有猿人头像的模型。进入到地层天书展览区里面,只见他是以3D技术与化石图像向我们展现汤山六亿年来地层变化的历史,让我们看了津津有味。进入到人类密码展厅,我们看见的是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古猿人头像,虽然看了之后头皮有些微微发麻,但我们却了解到了另外一些不为所知的知识。

    出了博物馆后,大家在前面台阶上拍了最后一次春游的照片,我想大家在内心激动之余又有些淡淡的伤感,毕竟这是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最后一次合影了。但是细细的想起来,我们面对的终究是要面对的,何不是收拾好这残缺的心情,将这一刻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呢!

    最后,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景点——猿人洞。应为这在之前社会实践的时候也有接触过,所以对这个地方并不感觉太多的陌生。可是在进入猿人洞的那一刻,内心还是有些小小的害怕。因为起先洞口比较黑暗,只有几盏昏暗的灯延续着这一条小道。后来,洞口开始变得有限宽阔起来。随处可见的钟乳石的保留似乎为这个猿人洞增添了神秘感和历史感。当然,我们在观赏这些猿人洞的时候,还要注意脚下陡峭的台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在互相搀扶下安静的走完了这一段路程。

    直到走出洞口的那一刻,大家才意识到,这次社会实践似乎已经快要接近尾声了。就让我们大家相处的最后一次社会实践永远的埋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吧,等来年想起他时,你会想起你曾经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

 

                                   社会实践游记
                                   九(8)班     别凤宜
  迎着绚丽的朝霞,朝着金色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全班同学拎着大包小包的零食,登上了巴士。欢声笑语萦绕着我们快乐的笑脸。
  这次去的是阳山碑材,也是我们在中学的最后一次春游。说来也真是巧,还记得初一时,就曾经去过阳山碑材。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我的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也不知道是兴奋,还是舍不得。
   车子驶入写有“阳山碑材”大字的大门内,同学们都纷纷坐直了身子,看着窗外的竹林不断后退,期待着接下来会有什么难忘记忆即将发生。
   说起阳山碑材,虽然初一来过一次,但两年前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怀着好奇期待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明文化村,镖局、酒肆、铁铺、当铺、赌局等就象一幅明代风情活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杂技,水上飞狮等精彩的民俗表演,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明朝街坊小吃,仿佛就是转到了鼎盛的大明时期,徜徉在明文化村,游离于现实生活,感受着明俗文化,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游完明文化村,心里更渴望一睹天下第一碑――阳山碑材的风采,于是和同学们向着更幽远处去寻。
   顺着路标,山道蜿蜒,满眼层林叠翠,野花簇簇,时而有山涧清澈直下,路过雁门关,爬上一座小山尖,正挥汗如雨时,一阵山风拂过,放眼望去,在碧天之下远处深谷里的绿树漾起一阵阵碧浪,煞是好看,真没想到,在快节奏的城市中还有如此静谧祥和的景致!
   在山道上走了约40分钟,眼前豁然开朗,在深山之中出现一片空地,怪石嶙峋,伫立着几座如巨人般的大石山,据导游介绍,这里就是古代的阳山采石场,因阳山只有此地石质优良,六朝古都的南京,历代皇帝建宫殿、陵墓等,所需石材均取于此。
   再往前走100多米,即来到了天下第一碑――阳山碑材的脚下,仰看石碑,才觉自身的渺小,据说阳山碑材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太祖朱元璋营建孝陵时所开,用于陵前神功圣德碑。巨碑分三个部分打凿:碑身、碑座、碑额。碑身是以山体巨大的石岩,按石碑的侧卧式而开凿的,其北端与山体连接而未凿断,阳山碑材的碑座、碑身、碑额如果竖起来,高度将达到78米,相当于26层楼房高,可与金陵饭店地面建筑一比高低,清代诗人袁枚在他的《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小心翼翼地穿入碑底,抚摸着碑身,上面满是劳工用小凿子凿出的一个个凹凸不平的小坑。我的心情莫名有些激动,这些,都是历史的痕迹。在很久很久之前,某个古人是否和我站在同样的位置上,用凿子辛苦地挥舞着凿子呢?想到这儿,激动之余,又不禁有些心酸,正如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下了山,在山脚的明文化村稍作休息后,我们不舍而又期待的去了下一个景点——汤山直立人博物馆。
   博物馆修建的很时尚,很漂亮。远远看去,给我的第一印象,博物馆整体建筑好像是海水波浪中一轮红日正喷薄欲出。据博物馆资料介绍,这是一个地质剖面活化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汤山猿人化石在南京一直都有名气。 汤山古猿人洞的发现是继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安徽和县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突破。1993年3月13日这里出土了一具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南京直立人”从此震惊世界。据悉,当时洞中共发现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一号头骨为一成年女性,保存稍完整。二号头骨是一成年男性。南京直立人的发现将南京人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十万年。1995年后,这里便成为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点。
   博物馆以“汤山地质”为基础,“生命进化”为线索,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和人类进化史。这就是二层的“地层天书”与三层的“人类密码”展厅。 “地层天书”展厅分“走进溶洞”、“大地史书”、“沧海桑田”、“岩石记忆”、“地质摇篮”等五个单元。
   汤山6亿年生命演化的过程为我们一一展示。南京本身与岩石有千丝万禄的联系。南京号称“石头城”,汤山地区岩石类型更是多变。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站在一块块岩石面前,让我有种回到六亿年前,回到远古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去想,这些石头,它们曾经历过怎样的时光,见证了汤山怎样沧海桑田的变迁。
   “人类密码”展厅展示的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距今已经有60万年。经过我国古人类学专家的“妙手回春”,这位约60万岁“高龄”的南京直立人终于露出“真容”。这可是远古时期我国南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美女”。虽然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一个个关于南京直立人的谜团被解开,但这其中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发现。我真佩服,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汤山直立人就是其中一个伟大的发现。
    最后一战,是距离博物馆不远处的猿人洞。 初进洞口,顿感丝丝凉意,眼前一片昏暗,只有幽幽几盏灯光,我们小心翼翼地“挤”出了狭窄的小道,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里的景致才好!对于见惯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的我们,乍一进洞,还有些不太适应,就好像进入了异世界的爱丽丝,被身边的所有的一切吸引着。
    无论是头顶高悬的钟乳石,还是脚边耸立着的不知道是什么的石头,都好像有生命般,在那边生长着。在灯光的渲染下,它们有了一股神秘感,让人忍不住的想要去探索更多更多。
    出了猿人洞,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绿,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心里有种微妙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了,真的是最后了!
    回到山脚的我,静静地坐在栏杆上,身体已经满是疲惫。看着还是活力满满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起朋友之前跟我说的那句话——当初的我们,是否也是想我们眼中的他们一样啊!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将快要合在一起的眼皮拼命睁开。还不能就这么放弃,我要把最后的风景,最后的记忆,与这中学最后一个春游一起记在心底。
    最终,离别还是到来了。最后一次的太过用心,已经让我累得无法再去伤感了。透过车窗再看一眼汤山,与旁边的朋友紧握住手,我微笑着阖上双眼,这一次,也是珍贵无比的记忆宝藏呢!


 

                             社会实践有感

                                          九(3)班 李雨秋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毕业班的最后一次社会实践。

   背起时光的行囊,迎着徐徐的微风,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我们启程了。

                             第一站,阳山碑材。

   穿过古色古香的小镇——那里,我们看到生动的传统文化表演,在互动的笑声中,在对神秘古井的臆想中,收拾行囊,我们感慨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传承。

    登上崎岖的山路——那里,我们沐浴自然的春光,返璞归真。在漫长而疲倦攀登的抱怨中,在对林间生物的好奇猜测中,我们享受到攀登成功的喜悦与舒畅。

    眼前赫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就是明成祖朱棣为父亲朱元璋凿刻的纪念碑了吗?对,这就是阳山碑材。我们到了。

    汗流浃背的初中生们爬上石碑中阴凉的洞口,惬意地享受起朱棣的劳动成果。有一道最陡的斜坡通往一个最高最大的洞口,仍在烈日下的同学们开始尝试攀登,人人都想第一个尝到这令人垂涎三尺的一缕阴凉。勇敢而无畏的匹夫们争先跳上陡坡,然后滑下。终于,一只敏捷的“飞蛾”率先扑到了“焰心”,赢得底下失败者们的敬仰。那跳上洞口的男孩俯视着为他喝彩的人们,就像一统天下的朱棣俯视着他的臣子,满意而自豪。又有人想要蹿上“宝座”,若是朱棣,一定会将觊觎他王位的人统统消灭,而此刻,那个男孩却伸出手,想要抓住奋力攀登的人们,帮助他们与他共享一片阴凉。也许,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伸一伸手,也是平等和友爱的动作。

                            第二站,地质博物馆

   通过安检,宏伟的博物馆内部让人叹为观止。

二楼的展馆里,我们探秘寒武纪,畅想大灭绝。古老地球的连年降雨使地球变成名副其实的水球,海洋的诞生繁衍了最初始的生命,陆地动植物的演发,冰河世纪,爬行动物,然后便是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的恐龙的灭绝。残酷的自然灾害使得大地上生灵涂炭,再想想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一点儿中考的学习压力又算什么呢?

   三楼是人类的进化史。一块块远古人类的骨骼在展览柜中陈列。高科技的显示屏上显示古人类的迁徙路径,慢慢地,人类站起来了,成为直立人,并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人类。我低头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身旁的人群,我们打一出生,就到了这个科技的时代,不用整天捕猎,不用为天气担忧,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我们是幸运的,也是责任重大的。为了让人类的文明继续延续,避免像恐龙灭绝的历史再次重演,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古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怀揣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收拾好行囊,继续前行。

                           第三站,古猿人洞

   洞里是昏暗的,我们沿着前人的痕迹,缓缓前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怪石嶙峋,只有人造灯发着幽幽的光,石阶是潮湿的,扶着栏杆,我小心地一步一步走着。要知道,失足则成千古恨。看着那些钟乳石,我不禁冥思遐想起来。

   栏杆外围那块平坦的石头,是古猿人睡觉的地方吗?那块凹陷的地面,是他们生火的地方?捕来的猎物,大家围坐在那个凸起的地方吃,在篝火映衬下,是多么惬意呀。古猿人的生活是原始的,但他们却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如今,我们的物质丰富了,但精神上却更难满足了。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一只刚吃饱的麻雀也许比一个百万富翁还快乐。

   渐渐地,我们从幽暗的洞内走进了太阳下,和煦的阳光温柔明媚,使我们心情也为之一振。顺着下山的路,我们收拾行囊,准备归程。

   时光的背囊里,已充盈了满满的果实。跨越时光的对话,教义更深刻。最后一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就让我们这届毕业生们鼓足勇气,满帆起航,迎战中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