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案例:让我们用爱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发表日期:2007/11/20 15:04:51 作者:无 有1383位读者读过
学困生案例:
让我们用爱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南京江宁区天景山中学 杨丽娟
案例背景:
王强,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老师给他的评价如出一辙:懒散,懒惰,常撒谎,好动,不守纪,学习马虎,成绩差。
案例过程:
新生开学已两天了,只有一名学生还没有到校。第三天,一名中年妇女带着他来报名。高高大大,挺秀气的一个男孩,只是眼神有些冷漠,他就是王强。过了两天,早读铃声早已响过,他还没有到校,我就到校门口等他,终于看到他飞奔而来,满头大汗。跟着我来到办公室,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二话不说,打来水整好毛巾,递给他擦汗,他一愣,接过了毛巾。“怎么回事?”他说:“起迟了。”“你父母呢?”他的眼神顿时黯淡了,犹豫了一下,轻声说:“他们离婚了,妈妈去了上海,我跟着爸爸,爸爸天天打麻将到早晨,我害怕就看电视,一直看到睡着,早上起不来。”我的心一沉,这样的家庭!难怪呢?
第二天,我把一个小闹钟给了他,握住他的手,“小伙子,老师相信你,你能管好自己的,一定会的。”好长时间他都能准时到校。在日记里,我们常交流看法,得知他特别想妈妈,我用手机拨通他妈妈的电话,让他妈妈经常关注他,渐渐地,他脸上有了笑容。
随后,我对他的学习提出了要求:守纪,努力听懂,要有进步。并与其他老师协调。我发现他基础尚可,只是习惯差,我让班里一个很自觉的学生帮他。一有进步就表扬他,他的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
学校组织“创新大赛”,我知道他喜欢画画,就让他负责想像画的创作,这大大激发了他的积极性,结果,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奖那天,我对班里学生说:“我很感动,我们一位同学每天被闹钟吵醒,首先想到是不能吵醒爸爸。我很感激,他为了我们的比赛,周末一大早就赶到书店查资料。他就是王强。”在掌声中,他开心地笑了。
我知道:他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他的成长中还会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反复,还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才会真正摆脱“学困生”的行列。
案例感悟:
学困生的转变确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困生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着复杂的多样的原因。
我认为,我们要转变他们,不仅仅是要提高他们的成绩,仅把他们的成绩从三十分提高到六十分,对他们的人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我们更应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以什么心态投入生活,让他们的心智健全,而不是带着挫败感走上社会。
首先,我们要认同学生的多元智力,全面解读学生。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期待他们的进步,发挥他的优点,树立信心。学困生由于在观察、记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常感到低人一等。抽他们回答问题时,一张小嘴嗫嚅着想回答又说不出来;一道题目看了半天往往还不知如何动笔;别人激烈讨论时,他总是一位沉默的听众。其实,这些孩子就是自卑感太重了。这时,教师应从树立学生自信心入手,在课堂上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设置课堂提问时,有意识地提一些对学困生来说力所能答的问题;在习作中,恰当地给这些孩子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赏识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每一节课上,都要让学困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一步。在面对学困生时,教师要俯下身子,学会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因为教育需要爱,孩子的发展需要在一块充满爱和温馨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其次,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展示的平台,这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应直接给予他们答案,而应在启发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寻求答案,体验思考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让他们学会思考、观察和发现世界,培养智慧,发展大脑,发展智力;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这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
再次,对学生的教育需要等待,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其实,一个孩子的变化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学生能通过接受教育得到发展,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可能一百节课看来,都是毫无结果的,只有到了第一百零一节课,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握好时机,给他们恰当的时间,激起他们的灵感。当然,教师要杜绝毫无价值的等待,要敏锐地觉察到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倡导学生尝试主动性学习。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期待,给他们一块土壤成长,再加上恰当的评价,只要教师用最大的爱心与耐心去等待,等待着幼苗的发芽、成长,总有一天,教师会倾听到花开的声音。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培养一个人,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社会的“精英”,只要孩子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