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动态>>阅览文章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课改团队”宣讲材料

发表日期:2014/10/15 19:22:45 作者:孙明晴 有760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课改团队”宣讲材料

一路上  有你同行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是天景山中学的孙明晴老师,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故事。      

为梦远行

    2013年 8月底,我们一行七人踏上了北往的列车,赶赴千里之外的山东昌乐。6月份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对这儿念念不忘:学生主持升旗仪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二中孩子们自信、快乐的笑脸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不能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要让他独立行走;孩子身上跃动的生命气息才是教育的成功。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这样,多好!……还在艳羡,还在感怀,就收到了通知:学校将派出一批教师到二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在岗学习。机会摆在面前,去还是不去?

去,谈何容易?我们当中的冯海云老师的小孩正值幼儿园入学,去就得把孩子丢到乡下,由爷爷奶奶带着在村办幼儿园上学,去就意味着一年中与幼小的孩子长期分离。不去,又怎舍得?6月份冯老师在二中连续听了一天的课都挪不开步子,这样的课堂,正是她想要的!去,不去?不去,去?纠结、挣扎……当冯老师做出选择,周围的亲戚朋友都说她疯了,都劝她“孩子太小,不要去了!”他们哪里知道二中承载着她对教育的梦想,哪里理解一个迷失梦想的人看到梦想在别处开花时的激动!“不去,我怕我会后悔一辈子!”在开往昌乐的列车上,冯老师轻轻地对我说。

                            因爱坚守

抵达昌乐,生活的挑战开始了。我们被安排进集体大宿舍,一个放了六张床的大房间,左右墙壁各安装了一台摇头风扇。那夜,和着灯光和热浪、在蚊虫的嗡鸣中我们久久不能入睡,很想很想家!吃饭问题接踵而来,北方人主食面粉,我们则习惯了米饭,要长期抗战就必须自力更生,另起炉灶。于是我们七人分头行动,张罗开了:找住处,买灶具,排搭伙烧饭的值日表。一周左右的时间,生活总算有了眉目!正要喘口气,我就接到了老公的电话:患有再障的婆婆送了几天孩子,明显体力不支!一时间,焦虑、歉疚,心里不是滋味……

初来乍到的日子,困难显得特别多。其间幸亏有精神的滋养,我们的心情才不至于灰暗无边。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就领到了钟启泉教授的书《课程的逻辑》,第二天就有幸聆听了教授的讲座《宁静的课堂革命》。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完整的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诸如此类的课程理念冲击着大脑,拓宽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在最最艰难的开始,我们用周国平的话相互勉励“当你从自己追求和珍惜的价值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时,你就知道你是对的,因而不会觉得是难事。”

痛并快乐

犹如沙砾掉进蚌壳,我们偶然地与二中邂逅,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教育生活。

开学的前几周是最为漫长的。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训,我们硬是硬着头皮进课堂。一进课堂,黑压压的一群外地来参观学习的老师已经等着听你的课。怎么办?只能主动学习!我们和新分配的大学生一起,坚持每天多听课多学习,先听课再上课。三节课下来,课堂的架子有了,心里没那么慌了!

然而二中是熔炉,她要淬铁成钢。从第五周起,为期三周的达标课活动开始了。每一名教师都要上一节课,接受全组教师的打分评价,而且上课的顺序分次抽签。傍晚接到电话意味着明天开课,接不到电话则意味着更为漫长的等待,也许后天,也许大后天,也许下周,这就要求你时刻准备着。等待难熬,担忧更是如影随形:与新教师同台竞技,我能表现出色吗?目标明确、全员参与、绝不拖堂作为达标课的三条底线,很难达成啊?!王本喜老师是一名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在通知开课的当晚,他埋头备课直至夜深,用一张纸逐一写下教学设计,反复修改。第二天上完课后,他感慨的说:“今晚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其实,我们当中的每一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毕竟这是在二中第一次登台亮相!还记得七人全部通关的那天,我们像过节一样兴奋。晚餐时聊起上课,竟已成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还发现经历了达标课的自己,对新的课堂模式可以驾驭自如了!

达标课刚完,课程研究又拉开了帷幕。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认真思考学科信仰、学科价值观、学科素养以及学科的育人目标,进而科学、大胆地进行课程整合。那段时间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在餐桌上讨论“什么是学科信仰”,在翻阅学科杂志中启迪思维,最后慢慢能理出头绪,写下自己稚嫩的思考。一星期后,学科组安排每位教师脱稿答辩,为了让自己的表达再流利、再清晰些,我们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我们俨然似专家能对学科侃侃而谈了!

二中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置身其中的我们被推着往前走。下学期学校再次请来钟教授把脉课堂,“真探究”问题由此成为课堂建设的重点。为此,学校提出严格把关导学案,用心设计“探究案”的要求,还充分利用起学校的录像教室,指定各学科派出代表开出展示课。借助网络平台,我们每天观课学习,同步阅读佐藤学的书《学校的挑战》,在自己的课堂上用心实践: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串联不同孩子的意见,反刍已有的观点。很快问题来了:原先一节课能完成的内容才上了一半!学生真探究了,课堂却不可能收放自如了。问题带来了思考:没上完的课就不是好课吗?我们在乎的究竟应该是学习目标的达成还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整个下学期,就在尝试改变中、在思考和争辩中过去了。

                            且行且珍惜

一年的时间, 最初显得很漫长,特别是当孩子在电话那头说他昨夜梦中又喊“妈妈”,而你在这头却正为上好一节公开课绞尽脑汁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后来就变得很快,因为你发现你刚能上好一节模式课,别人已经在“去模式”了。

一年里,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忙,周五晚摸黑到家,周日一起床就惦记着要出发了。记得有次就要出门,上一年级的儿子非拽着我给他抄完一道题目带走,我着急地写着,儿子却在一边哭了:“妈妈,要是你赶不上车怎么办?”

这一年的时间,是身为人母、身为人父的我们硬生生偷来的,弥足珍贵。非常珍惜每次与家人的短暂相聚,非常珍惜在异乡独处学习的机会,让我们能从琐碎的家务中暂时脱身,静心学习和思考。

回望来时路,突然很感激那些事:上达标课、写课程研究报告、编探究案、参加读书报告。每一步走来,当时都很痛,但却收获了蜕变的喜悦:我们变得更加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知识梳理与构建的习惯、课堂上与同伴对话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我们拥有了课程意识,能站在课程的高度编制学案,思考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还爱上了阅读,在阅读中放飞我们的思绪,丰厚我们的底蕴……

一路走来,想感谢的人很多: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同伴,二中的领导、老师和可爱的孩子、天中的领导,朱局长,以及江宁教育局所有关心课改的同仁们,谢谢你们,是你们陪着我们一起成长!

最后我想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诗,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感谢您的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