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心灵驿站>>阅览文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发表日期:2015/1/4 0:00:00 作者:18547 有1592位读者读过

天景山中学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人际交往”

    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天景山中学心理老师给九(2)班学生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在整个讲座的过程中,同学们投入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听的都很认真仔细。课后他们分别写了学习心得体会。本次讲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当今学生,从懵懂到读初中,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这就形成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当代中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往既能给中学主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交往既能促进中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一、怎么克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由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同学、学生和老师三个方面构成的。交往关系处理得当,不但在学生心情陶冶、互助交流上起很大作用,而且对于他们形成美好的理想、崇高的人生追求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个性心理方面,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相符,能自尊自爱,有较清醒的自我意识,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及师长的关系,在集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愉快而稳定,善于自我调节,有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上这些属于中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

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是指心理活动出现局部或暂时的轻度的功能性失常现象。由于外部影响和内部失调而引起的,主要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通常心理失衡,在某些活动中有一些明显的不适应表现。例如:有的学生主观、片面、偏激、固执地看问题;有的学生妄自尊大或过分自卑;有的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挫折或痛苦,就会陷入悲观、失望、恐惧、忧愁的消极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拔,失去心理平衡,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有的中学生的行为与其年龄,社会角色,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等不一致;有的中学生人际关系是对抗型或孤独型;还有的中学生对学习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兴趣,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听课,课上睡觉,做小动作,不做作业,厌倦学习,成绩下降等。许多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断发出“做人难”的感叹,因而临难而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冷漠、孤独,有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中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原因很多,就心理方面而言,恐惧、自卑、封闭、孤僻、自傲、嫉妒、自私、多疑等心理障碍是造成交往受挫的主要因素。

有些中学生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中学生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而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掌握交际的策略:

1.学会微笑。微笑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并对对方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脸色忧郁、刻板消沉,很少有人愿意与你交往。因此在交往中要学会微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2.学会倾听。倾听别人一吐衷肠,是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一剂良药。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

3.学会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别人应出自内心;赞美别人要适度;应善于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4.学会自控。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意识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使积极向上、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逐渐渗透到自己的交往心理结构中。

5、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6.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指责,疏远、嫌弃别人,那样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独的人。

7.真诚待人。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

然而,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批评的善意和友情。 要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且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而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二、有些中学生会抱怨:“爸爸根本不理解我,还要常常管着我!”“我和妈妈很难好好沟通,说不到两句话就会吵架!”“妈妈不说话还好,若她说话我便会觉得很烦!”乍听下来,好像两代之间真的很难去互相了解,有的父母是愿意和子女沟通的,所以他们会去参加讲座、阅读书报,有机会时更会与其他家长交流管教心得和沟通秘技等,但为人子女的你们,相信亦不会只想和父母“一句起,两句止”,若期望父母单方面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何不自己亦去多做一些呢?

  相信下面的方法会对你有很大的用处!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达会令人对你产生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讲,与父母沟通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选择与父母都高兴的时刻与最适宜的场合。与父母沟通首先要注意“时空”因素,“时空”选择适当,就已经有了好的开始。

2.苏格拉底的秘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人辩论,不是与对方针锋相对,而是从让对方说“是”开始,从说“是”到“不反对”,最后“同意”,用非争辩性对话,获得对方同意。

3.从父母需要什么的观点来达成自己的心愿。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总是想到“我要什么”,没想到对方要什么,因此往往各说各话,找不到“交集”。例如,你想买一个游戏机,应该先说:妈,我下一次月考,一定每科都在八十分以上。这样母亲很高兴。接着你说:我,每科都进步,要有奖品呀!“你要什么?”“游戏机”。这样愿望可能就成真了。

4.相对付出与行为配合。要有好表现,在与你的要求相关的事物上,做出令父母信任的行为。例如你争取隐私权,不希望父母拆看你的信,你要表现行为正常。没有“神秘客”与你交往,没有“怪”电话找你,按时回家,这些都是让父母信任你的行为,在你做到这些之后,你要求隐私权,就可以如愿以偿。

5.借助文字的魔力。有时候当面讲不清楚,或父母没时间听,可以写一封信,以打动父母的心。父母看到你写的信,会有思考空间,想想是不是你说的有理。也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生日,写个祝福小卡片,讨父母欢心,对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6.“投其所好”。沟通需要先下工夫,先与父母把关系处好,做些对沟通事项有利的事情,了解父母的喜好。用父母喜好的方式表达,用父母喜欢听的话讲,沟通就容易达成。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发生争执,要先想想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对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自己反省改正错误。如果是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要与其争吵,要做下来与父母沟通一下,相信父母也会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父母沟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你应该做到,诚恳的和父母说出你希望他们怎么样?你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是什么?找个轻松的时候,与父母交心,在说明时,也许会产生这种情况,父母觉得你是小孩,对你的想法不屑一顾。这时你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来与他们说。你也要在与父母谈心时,了解到父母的想法,指出他们让你费解的地方。你也要力求理解父母的内心。

只要你们双方互相坦白,互相交流思想,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代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