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天景山中学“师德先进群体”宣讲材料
发表日期:2014/9/18 0:00:00 作者:姜明伦 有1009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师德先进群体”宣讲材料
一路上 有你同行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师德先进群体”宣讲材料
2013年8月底,我们天景山中学一行七人去到了山东省昌乐二中。“271教育”的风采和初步成果深深吸引了我们,一去就是一年,扎根课堂,投身教研,全力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我们把二中当成了自己教育生涯的第二故乡。在追寻新教育的路上,我们共同谱写了新形势下教师热爱教育、努力学习、团结共进的师德新篇。
一、离家千里,缘于内心的那份热爱
说起与二中的结缘,得追溯到基础教育领域的“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像潮流一般,几乎要席卷全世界。“革命”的最大特征是,将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而课堂的主要任务也在于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相应地创建学习共同体“成为学校改革的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很多学校都进行过或正在进行着诸如“创建学习小组”之类的改革,我们天景山中学也不例外。然而刚刚起步的改革常常面临挑战:课堂吵闹没秩序了,学生的分数短期下滑了……希望在哪里?2008年起步,经历一年左右的反复,2010年逐步走上正轨,2013年高考初露锋芒,位于山东潍坊的昌乐二中用他的改革实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追梦人。我们一行人怀抱着对教育改革的希望和期待,在一三年八月毅然赶赴到了千里之外的昌乐县。
谁的家里离得开?!我们三位女教师的小孩都正经历着人生的小拐点。冯海云的小孩正值幼儿园入学,只好丢到了乡下,由爷爷奶奶带着就近入学;孙明晴的孩子赶上一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不得已把体弱多病的婆婆从老家接来帮忙照料家务,辛苦老公悉心关照儿子的学习;刘玉蓉呢,女儿小升初,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面临成长的烦恼,特别需要妈妈的陪伴和指引。几位男教师呢,谁又不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的,离不开家的理由千千万,每个家庭各有各的困难!然而,离开的理由大抵相似,只有一个:内心涌动的这份对教育的朴素情怀!
二、忙碌一年,聚焦课程与课堂
一所学校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走进二中,驻足二中,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无疑就像打开了一本教科书,值得品鉴的东西有很多。在扎根二中的一年中,我们天景山团队日有所学、日有所思、日有所进。
首先是课程方面。在二中,我们先是有幸聆听了钟启泉教授的讲座《宁静的课堂革命》,进而拜读了钟教授的著作《课程的逻辑》,深化了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学校课程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因此在今天的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一纲多本”,而学校学科团队编制的导学案正是学校课程的具象化。在这样的认识引领下,我们每位教师着手尝试编制导学案,逐步养成了以“课标”为纲,以教科书、教参为参照,面向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着眼学生需求设置“我的疑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案”的备课习惯,在围绕一份学案的反复修订和多份学案的编制尝试中,大家逐渐学会了编制学案,对学案的价值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课程管理趋向民主、课程的基础性为各地方、各学校编制符合地方、学校特色的教材预留了空间,也赋予了教师创新教材的使命。二中重视课程建设,要求所有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教师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学科组共同研讨学科信仰、学科价值观、学科素养以及学科的育人目标,进而科学、大胆地进行课程整合。我们与二中教师一起,乘着学校课程建设的东风,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标解读》,形成了一定的教材观,对教材整合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刘玉蓉、王本喜两位老师作为代表,分别在政治和英语的学科课程整合报告会上发言,他们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课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课堂。“271课堂”是“271教育”中最为直观也最具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部分。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培训,我们硬是硬着头皮进了课堂。先听后讲、多听多想、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大家终于走过了初期依葫芦画瓢、亦步亦趋的阶段,慢慢让课堂融入了个性化的元素。冯海云老师重视绘图在地理学科中的作用,每学一条河流、一个地区必让学生先独立绘图,再依图分析,这一做法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在二中的地理课堂上得到推广。在历史学科的文化课教学中,孙明晴老师运用“展厅”的形式调动学生自主梳理、自信表达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被本学科组的教师普遍借鉴。在学校组织的“达标课”活动中,孙明晴、刘玉蓉、冯海云老师的课得到了组内教师的充分肯定,在组内分别排名第2、第3和第4。
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教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学习力和创新力。受到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和《学校的挑战》两本书的启发,我们每个人开始重新思考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倾听”、“串联”与“反刍”。于是,课堂的讨论不再追求热闹,而更讲求宁静倾听后的有序表达了;教师的“串联”作用得到重视,怎样简练有力又恰当好处的过渡成为共同的关注点;大家开始对依靠部分学生推进课堂学习的做法加以警觉,学习小组内部的反刍功能得到强化。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越出二中看课堂,大家了解到学校改革的宗旨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课堂的分层目标未必科学,学习小组的成员以4人为宜,围扣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才刚刚开始,教师之间的同僚性合作对课堂革新意义深远等等。对外部教育改革的关注还让大家坚定了信心:实践已经证实,在课堂中实现优质的“合作学习”经验的学校,儿童学力的提升乃是必然的归宿。
三、感怀这一路,亲情友情师生情
自启程的那一天,我们七个人就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南方人主食稻米,北方人则主食面粉。入乡难以随俗,大家想到了一起烧饭做菜。很快,男女搭配的值班表安排出来了,每天的晚餐时间成了大家休息放松、集中研讨教育教学的美好时光。在餐桌上,大家交流每天教学中的新发现:学生书面展示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15分钟内才不至于拖堂,文科教学中口头展示需得到加强;咀嚼一天当中听到的好课:两人对口相声式的展示形式新颖,在汽车导购的情境下探讨影响物价的因素让经济学走近了学生的生活;分享阅读中的精彩观点: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学校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等等。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共同体”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七人也构建为学习小组,在每周五下午集中活动。小组内先分工再合作,共同把学习的所得梳理成稿、完善定稿。高宝林负责目标管理方案的制定,冯海云负责导学案编制的整理,孙明晴负责学习小组的建设跟踪,李海林负责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郭永胜负责两组建设材料的搜集,最后由叶校牵头,逐个研讨,从格式的规范性到内容的可行性,一一把关。遇有意见相左,各陈其理,问题总能在争论中得到解决,大家笑言: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用心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儿童的情感上耕种,从而收获了浓浓的师生情谊。初一十班的姚继尧本是一个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孙明晴老师提供的安全性、鼓励性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逢节日他都会给孙老师送上质朴的祝福;李海林老师非常热情,总是愿意花很多的心思和时间与学生交流,经常参加学生的生日会,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中成为当之无愧的候选人;高宝林老师思维灵动,语言幽默,深受学生喜欢,生日当天初一九班的全班同学为他庆生;年轻的郭永胜老师第一时间把扭伤脚的孩子送往医院……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葆对教育的一份热忱,从不放弃自我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潜心推进课程课堂建设,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这是我们“天景山课改先锋小组”用行动描摹的新时期师德蓝本。
其实我们也才刚刚出发,但一路上因为有梦,有同伴的携手,我们便拥有了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