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心灵驿站>>心理论文>>阅览文章

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

发表日期:2007/11/20 8:55:25 作者:无 有1857位读者读过

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张芸

 

内容提要: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至理名言下,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都十分的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而忽视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沟通、培养。其实,师生之间架构起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沟通    心理健康    平等    友好交往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心理困扰。由于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成长期,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人忽视,以致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隐抑在心灵深处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有的生理残缺,有的家庭不完整……对他们的关注更是我们心理工作的在重点核心。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一、营造宽松的氛围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

    初一年级这是个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特殊时期。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仍然存在。所以我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少对孩子说:“不”,尽量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特别是班级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他们的关心则更是我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记得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融入了大自然。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与我很快变得很亲密,我们之间的距离近了,话也多了,他们愿意和我交谈了。班级中有一位叫程诚的同学他的父母离异不久,他和爷爷相依为命。这样的变故使得原本就比较内向的他,更加的沉默寡言了,有时甚至连作业也不能完成,同学和老师常常忽视他。这次的活动一开始,他便一个人呆在角落边与小花小草为伍。我发现后悄悄地走到他旁边,与他交谈。我们从他手中的一本电脑杂志说起,了解到他对电脑很感兴趣。谈到了他的日常生活,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接触。同时我惊奇的发现他对绘画也十分的感兴趣,而且水平很高。于是我决定以后班级黑板报的绘画工作有他负责,果真他把这项工作完成的非常好。多次的校板报评比,我班的板报因出色的图案而屡屡获奖,这让他感到了他在班级中的价值。家长会时,他的父亲很激动地说孩子回家后很自豪的跟他说老师让他负责黑板报。我要好好干!此时,我感受到一次与孩子静心的交流沟通,可以使一个毫不起眼的甚至有点自卑的孩子,成为班级工作的一个得力助手。课堂上,他发言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课后也能看到他和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因此在与学生沟通时,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这还能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特别是像家庭突遭变故,对孩子的影响和创伤特别大,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其实,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闪光点。

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是沟通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教育,可谓是“师道尊严”。教师有时为了维护自我威严和教材的正统,常常成了说一不二的权威和代言人。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其实,老师的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复杂工程。要想把工作开展好,沟通是最好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靠近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身上具有无限潜能,他们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发现、倾听,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积极地疏导解决。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使其健康发展。

    我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有让学生定期写写心得,随笔的习惯。可反映个人烦恼,班级状况,对别人的不同看法……每次我都认真阅读,并给予适当的评语。因为我相信心理暗示的作用,经常地表扬鼓励给予他们更高的评价,可以使孩子们树立信心。所以学生也敢于在文章中大胆的袒露自己的观点和心声。一次在批阅中,我读到班级中一位很文静的女孩的文章,我惊讶于她流畅的笔法、工整的书写和对班级事务的关心。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使她的观点读来有点偏激,于是我在评语中首先是肯定了她的写作功底,同时也接受了她对班级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此后,我便开始留心观察她。这是一位很平静的女孩,平时言语不多,但在课堂上的发言常常是有独到的见解,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较成熟,有思想。在一次随笔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难得回来。她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使一个典型的“留守孩子”。所以她每天放学回家,有时还得帮爷爷奶奶做家务。而内心的想法看法是无法也是不能与父母倾诉或是年迈的祖父母。当我得知这些时,我深深地被她的境况打动。于是决定和这位不简单的女孩做朋友。首先我们还是运用随笔的形式进行交谈,取得她对我的信任,鼓励她要自立、自信、上进;接着平时对她多观察,多沟通,在不伤她自尊的情况下与她交流,给与她一定得帮助,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班级活动中,我倡议人人参加,以鼓励她融入集体中。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大家发现她变了。活泼、积极、热心。在去年的校运会上,她积极报名参加了极具挑战性的女子1500米长跑。赛场上,在同学们呐喊助威声中,她不负重任,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从此,让我更加坚信: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以平常的心态,以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关心、去帮助一个人——一个极需帮助的人。那他一定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一定能获得成就感,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友好交往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催化剂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教师的工作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与学生交往。在交往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善交往的老师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师生是一个群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交往,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沟通。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态。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享有着“众星拱月”的地位,可是在集体中与别人的友好交往沟通却成了他们最难完成的事,也成了初中阶段教师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升学压力和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双重压迫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简直难上加难。不久前,我参与了这样一个事件的处理。一位班主任与他班级的一位学生谈话,由于师生双方平时缺少足够的交往和沟通,他们之间则产生了所谓的“代沟 ”,谈话不到几分钟,就以学生的生气出走而暂停,而这位老师则在埋怨声中不知所措。事后,我通过与该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只是交谈中双方都未注意一定得方式方法,而把事情搞僵。后来,与那位同学沟通中知道,他们需要的是老师与他们平等地相处交往,而不是严肃的说教;需要的是老师对他们平日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出了事后的批评与指责。

    学校、教师应在教学之余,给学生开展一些活动竞赛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应用期望的眼光来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健康(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且人们越来越看重。学校,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这个阵地上最为重要的角色。塑造心理健康成长的年轻一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教于工作者要学会关注学生,学会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让师生之间不再有距离,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