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
发表日期:2008/2/20 9:18:55 作者:无 有1499位读者读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应爱华
关键词:主动参与 体验 教学感受
教学角色 想象力 创造性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始终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学生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根据初中学生这一特点,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使语文教学具有形式的多样灵活性,内容的趣味性,价值的可观性,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近来,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益的,同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
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更是举足轻重。卢梭从感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也就是说,人是从经验中学习事物的,而经验主要来源于“活动”和“体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以及活动为起点、目的、中心,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可见,学生的课中参与的确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关键。
学生的参与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尽量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情,正如所有的画都是以只有三原色的方式构成,所有的音乐都是以未超过12种音调的方式构成。那么,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动起来,且动得有价值、有新意、有活力,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组合、新的形式,要想旧中求新,就必须稳中求变,古人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不断地变,才能“活”。
一、 变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式指的是课堂教学以何种形态,何种教学方法呈现。因为大脑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单调乏味、缺少变化的课堂绝不能吸引学生。即使某种教法比较好,但如果使之公式化、程式化,也就缺乏了生命力。只有新异的刺激,经常性的变化,才能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一堂课中,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真正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换可分为以下两种。
1.“一杯水”为“一桶水”。
即对一篇课文进行多个层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次变换,充分挖掘课文所蕴涵的各种信息,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训练。变平面为立体,变“一杯水”为“一桶水”。例如《春》,可组织“听、说、读、写”的方法变换,让学生逐步走进课文,深入课文,再跳出课文。“听”——听课文朗读录音,想象画面,领会感情。“说”——自己说,对子说,台上说;说联想,说想象,说体会。“读”——跟读,竞读,配乐表演读;读出画面,读出音韵,读出感情。“写”——选取诗中一处进行创造性描绘,或化虚为实,或扩略为详。在教学方法丰富变化的流程中,学生不仅会兴趣盎然,其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2.“死水”为“活水”。
即把整篇课文的教学变换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让呆板的课文鲜活地流动起来。改变教学形式,引“源头活水”,以得“清渠”,从而使语文课更具时代色彩。例如:把《敬业与乐业》的教学变成专题辩论会,围绕“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是否是好士兵”的主题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唇枪舌战中明辨是非;把《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变换成讲故事比赛,于无穷趣味中掌握知识;教《故乡》,进行课文作文训练;学《望江南》,让学生为诗词内容设计电视镜头;讲《智取生辰纲》,将文章略加改编让学生学说评书……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变换,使学生在倍感新奇的同时摄取广泛的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把来自生活的语文又融进生活中去,语文与生活珠联壁合,相映生辉。
二.教学感受
每一个体的学习特点及类型都有所不同,有的偏向视觉型学习,通过看能够感受更多的知识,有的偏向听觉型学习,通过听来感受知识,有的偏向动觉型学习,通过动手写、记来感受知识。一堂好课要尽量给全体学生以充分的活动、丰富的体验,尽可能地开动学生所有的感官。简·豪斯顿说:“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因此,语文课中的活动还应注意变换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感受的角度,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教学感受,从而对信息有更全面、更生动的感知,使其形象思维、意志情感得到更活泼、更迅速的发展。
1.听觉感受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能于优美的境界中陶冶人的情操。语文课中开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进入音乐的境界,定将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例如《望江南》《阳关三叠》《观沧海》这些诗词都有现成的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的活动中学习,会有更大收获。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老师让学生欣赏《命运交响曲》,在激昂的交响乐中,教师向同学介绍贝多芬在失聪之后内心的跌宕起伏,感受他不屈的斗志,坚强的生命力,和命运抗争的伟力,澎湃的音乐,教师动情的讲解,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热情。音乐,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背景,使其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2.视觉感受
绘画可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使之更生动、更直观。这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逐渐形成其高雅的艺术气质,提高其审美感和认知、实践能力,使课堂妙趣横生。例如:学《苏州园林》、《社戏》、《观舞记》等课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教《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词,请学生根据诗词内容画彩笔画;学《孔乙己》中主人公排出九文大钱的一段,让学生模仿作图……这些看图说画、依文配字、据文画图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兴趣高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3.味觉感受
语文课中谈品尝似乎有些荒唐。但我始终记得蔡芸芝先生带着小魏巍和他的同学们去观察蜜蜂,品尝蜂蜜,给作者留下了“生平第一次”的有意义的经历。品尝,提高了兴趣,训练了认知能力,培养了志趣情操,何乐而不为?学《端午的鸭蛋》,在端午时节,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鸭蛋,在课堂上品尝。学《春酒》,带领学生到附近的酿酒厂参观酿酒工艺,感受古老的民风民俗和现代工艺的融合……“入境始与亲”,品尝,使学生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
4.动觉感受
开动学生的触觉感官,让他们亲手触摸,往往可使学生于疑难之处茅塞顿开,使书本知识更真切地输入大脑。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讲“经度的差异”时说“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里涉及物理学中物质的比热问题。初一的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有位老师想了个办法:把一小块在沸水里煮到100摄氏度的石头和一杯100摄氏度的沸水分别放置于讲台上,让它们同时冷却。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用手触摸,发现石头很快冷却下来,而水还是热的。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问题迎刃而解,下一步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触摸,拨云见日,化难为易。偶尔为之,亦可使语文课堂活水充盈。
三、变教学角色
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课中活动,而游戏无论对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极具魅力的。让学生以各种角色和身份在设定的情境中体验和创造,对于激活脑力及学活课文无疑是相当有价值的。分角色朗读的活动一直颇受学生欢迎。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既然能让学生变角色读,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变角色去听、去说、去写,去演呢?
1.“听”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听”的训练并不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听;放录音,学生听……但学生始终是以接受者的身份杂七杂八默默聆听。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惰性、奴性。变一种角色去听如何?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听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以老师的眼光去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登台讲课,以老师的身份听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评讲;学生以群众的身份去听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然后谈谈听的感受……这样变角色去听,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创造,是否又是一番风景?
2.“说”
这种说的训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变成文中的角色“说”。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以“我”的口吻说出看到于勒叔叔时的心理感受;学习《背影》,学生以“我”的口吻说说看到父亲不过年迈过铁道买桔子时的心理感受。另一种是变成文外的角色“说”。例如:学习《旅鼠之迷》,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旅鼠的相关知识;学习《苏州园林》,请一名学生当导游,带领“游客”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风景。变角色“说”,既提高了兴趣,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3.“写”
学生作文讲求“我手写我口”,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若将自己设定为另外一个角色,是否也可以写出另外一种真实呢?变角色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极富创造性的“写”的训练。学《爱莲说》,以陶渊明的身份写《爱菊说》,或以当时“世人”的身份写《牡丹颂》;学《藤野先生》,以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身份写《鲁迅》。变角色“写”,可从多个侧面更深刻地理解主题,认识人物,进行异向性、多向性的思维训练。
4.“演”
把学生变成文中的角色,演绎课文的内容,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和谐发展。例如:自导自演课本剧《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石壕吏》;利用简单的道具将《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媚上欺下的形象搬上“屏幕”,直观地显示其体态特征及动作表情。
在这些教学角色变换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造性的思维激活了,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可以想象,在活动中,他们增长的绝不仅仅是知识。
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形式多样,方法新异,感受充分的语文课,有的学生甚至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如果每门课都能像语文课那样有趣、那样轻松的话,学习真是件快乐和幸福的事。”的确,“活”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活动技能,手、口、脑同时运转,培养了机智、敏捷等品质,发展了判断、记忆、想象的创造能力,拥有了积极愉快的情绪,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了果断、沉着、勇敢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享受着做学习主任的权利和快乐。(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