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家校共建>>家长学校>>阅览文章

七年级家教故事(三)

发表日期:2011/5/24 8:19:41 作者:无 有1303位读者读过

我的家教故事

江宁区天景山中学七(2)班王旭浩的家长

    周末,儿子放学一见到我就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一脸坏笑地对我说:“爸爸,老师真是太公平了。她不仅给我们布置了家庭作业,也给家长布置了作业——你们要写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我的家教故事》。哈哈哈!这下我要看看老爸的表现了!”看着孩子幸灾乐祸的样子,我假装气愤地说:“不就写篇两千字的文章嘛,这算什么?你老爸这点家底还是有的”。

    记得月初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确实提起过这件事,因为工作忙,差点把这事给忘了,今天儿子的话提醒了我。我赶紧打开电脑,放开思绪,用双手在键盘上敲击着发生在儿子和父母之间的件件往事。

    尘封的记忆慢慢打开,儿子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一浮现在脑海中。儿子的性格一直内向,自从上了初中后,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但值得欣慰的是,儿子的本质没有变,他依然是那样诚实、善良。这做人最根本的两点他没有丢掉。和小学相比,可能由于科目的增加,作业量的增多,加之学习环境的改变,带来学习压力的增大,自然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就少了,我们也不想打扰他。刚开始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可是,直到有一次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那是初中上学期的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按照惯例召开了家长会,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参加。儿子放学回来后,脸色似乎不太好,把书包一丢,自己关在书房里,到吃晚饭时间也没有出来。他母亲就问了一句:“浩浩,怎么不出来吃饭?是不是这次考试又没考好。”儿子仍然没有吱声,门也没有开。本来通过老师发来的短信了解到,儿子这次期中考试成绩的确不太理想,特别是语文只考了七十几分,连平时擅长的英语成绩也下降了。叫他,他也不吭声。此时我心里就有点火了,于是,我就开门进去狠狠地批评了他几句。儿子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流了下来,很少顶嘴的他,此时边哭边说,“你们只知道看分数,平时你们真正关心过我吗?这次家长会,全班同学的家长都去了,就是你们没有去。班主任问我原因,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顿时无语。为什么一向老实内向的孩子,怎么突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后来经过细想,原因是孩子已进入青春期,对待事情的看法和认识已有了自己的见解。我这个做父亲的却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仍以老方法来教育他,于是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可以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为了工作我常常冷落他,休息天,除了布置做作业、看书任务外,没有真正与孩子交流过,也没有带孩子好好出去玩玩,毕竟孩子才十三岁。反思自己,才能调整心态,摆正位置。我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慢慢转换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我是儿子的父亲,而不是一个警察,我不能在家里行使警察的职责。我既是儿子的家长,也应该是他的朋友,不能以家长的权威压人,我必须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和足够的成长空间。在家庭教育中,身为人民警察的我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避免把职业习惯带到家庭中,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关注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对家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教育好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讲大了,也是对国家负责。由于重新定位,有时面对儿子言语的触犯,我已能平和对待,不再情绪激动,甚至动武。我们知道:在学校,学生是老师的镜子,教师要为学生师表;在家庭,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家长要为孩子师表;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什么话都可以给家长说,让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我常常和儿子谈心,分析他的心理,及时发现他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帮他解决。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马虎。你迟到,他肯定迟到;你撒谎,他肯定撒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不认真检查,他肯定不认真写作业;你今天骂孩子,日后孩子肯定会骂你。今天你主动教育好孩子,意义非同寻常。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材,不仅是小家庭的事,也关系着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把孩子教育好,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面对十三、四岁正逢青春期的孩子,应学会沟通,而沟通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认真倾听。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试图去理解,争取去认同,努力去接纳,千万别评判,这是倾听的关键性要素。由于职业习惯,以往孩子一回家诉说学校发生的事情,我就要借机教育他,时间长了,他就有了逆反心理,就不愿意向你诉说了,青春期的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回答“知道了”、“我下次一定改”这类的话了,而是“无声的抵抗”现象较为普遍,平时言语变得越来越少了。幸好我及时察觉到了,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家长的身份去倾听。孩子有诉说的欲望,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如果此时大人妄加评论说教,只会导致下次你再也听不到和他有关的事情了,再也推测不到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家长就自己关闭了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例如,有次孩子和同学出去玩,一直到下午6点钟才回来。当他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我一句也没问。吃过晚饭后,我心平气和地询问事情的经过时,没想到他竟认真地跟我说,同学喊他去,并不是为了玩,而是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由于有的题目他也不会做,于是他们一起找到老师家,请教老师去了,所以回来有点晚。儿子前后的变化令人难以相信。如果他一回到家我就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事情的结果就会背道而驰。现在,我已意识到,在家里我不能以我的职业身份去说教,我是他的父亲,这个世界上他最亲近的人,做父母的应该倾听孩子的话,让他尽情倾诉,让他从我的认真倾听中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和关心,而我在倾听的同时伺机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二、要学会交流。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注意到,孩子大了,不能再以命令、训斥的语气了,他们向往平等交流,不希望父母老把他们当长不大的小孩。不要和孩子争吵,不论孩子的经验和结论正确与否、完整与否、严密与否,我们都不要急于搬出一大筐的道理和严密的逻辑来推翻孩子的立场;不要唠唠叨叨,要学会什么时候该闭嘴。回想儿子和我顶嘴的经过,大部分是因为我唠叨、不会说话造成的。在孩子看来,我的话是在刺激他、威胁他。有时语言的伤害比体罚更严重。正是由于我们做家长的对自己子女爱得太深,也极容易导致对自己子女伤得最深。这一点我想最值得我深思和提高。

    三、要彼此尊重。儿子自尊心极强,也特别爱面子。一次家长会,在常人看来,由于工作关系参加不了,和老师打个招呼,也无可厚非,可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可能体现出父母对他的关心有多深,对他的尊重程度有多高。而我这个做父亲的仅仅儿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被气愤冲昏了头,没冷静下来问清事情的经过,没安慰他一句,竟还责怪他。一个孩子的心灵该怎么去承受?别的同学怎么看他?从那以后,只要学校组织活动,无论多忙,我都会准时参加。孩子属于90后,自我意识特别强,有强烈的自尊心,我们做家长的应尊重他们。孩子和我们在人格上平等,家长不应一味认为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对的。当孩子考试“砸锅”时,并不是动辄以“暴力”体罚他,而是先自责,自己平时关心孩子够不够?有没有尽到帮助责任?然后让孩子主动跟我说考得不好、成绩下降的原因,再改进。学习压力大时,告诉他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有进取精神。当他在学校参与集体活动取得成绩时,对他多加表扬、鼓励。马上要升入初二了,他很喜欢他的班主任王老师,也喜欢他们班的任课老师,我为他对学习有了目标和兴趣而高兴。我尊重他的个性和自尊心,希望儿子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孩子已养成早起的习惯,早上6点准时起床。每天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都按时完成。

    四、要懂得欣赏。对孩子我虽然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平时在细节方面管得比较严,以前加之职业习惯,没有正确转换警察和家长两种角色,看到社会上一些青少年,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通过与他们打交道久了,就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认为“严就是爱,松就是害”,“棍棒之下才能成人、成材”。所以平时对儿子苛刻,很少表扬儿子,爱人也这样说我:“要多表扬多鼓励他,不要整天像对待犯人一样管孩子。”.其实细想,儿子的优点挺多,有些事一分为二地看,多角度分析,也能发现他的可取之处。儿子有上进心,可我因他有时学习偷懒,就否定了他的积极性。他会为了语文老师在教室学习园地里张贴了他的一张字帖而兴奋地回来告诉我,他会为了英语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而劲头十足。记得有次数学没考好,老师在班上先表扬他的学习态度,然后说他应该不只考这么多分,为此回来后他复习数学特别认真……月考时,数学考了全班第一。而我这个当父亲的,却总是吝啬自己的赞赏,想想真是不应该!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让他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我们做家长的何乐而不为呢?幸亏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慢慢地我改变了原有的方式,像寻找金子一样去发掘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这是成功教育孩子的必经之路。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段非常美妙、奇异、灿烂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带着欣喜,也带着迷惘,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怀,做家长的要有青春期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多投入些时间、精力、情感,及时捕捉种种信息,欣然迎接孩子的青春期,并坦然面对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的减弱。“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很有道理,教育孩子要从细节做起。谁关注孩子细节越多,孩子进步越大。只要我们相信孩子,耐心地去倾听,认真地去交流,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减少自己的愤怒与唠叨,多一份欣赏与鼓励,减少自己的苛责与武断,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我相信,走出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我庆幸自己已意识到这些,相信今后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我们能愉快和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