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陶杯”获奖论文
发表日期:2011/12/21 9:54:17 作者:无 有1977位读者读过
(一)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王慧 2011年一等奖
在语文教学中,插图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带有插图的课本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的课本。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插图的地位如何,学生对插图的认识如何?教师是如何利用插图教学的?本篇笔者通过近几个月的问卷调查作具体分析,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学初中教师和学生中进行抽样卷调查。选择该地区的原因是本人一直在天景山中学生活、学习,对其比较熟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展开调查有可行性。近几年来,笔者一直担任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较全面地了解到目前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的现状,并及时与同行业的语文教师交流信息,并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获取许多宝贵意见,为研究语文教学中插图的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访谈、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本调查的工具是自我编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两种题型:一种是选择题,另一种是列举题。具体过程如下:(1)编制问卷。(2)试测。(3)正式测试。(4)数据审核与统计分析。
插图在对文字内容进行归纳、筛选的基础上将其转换成形象图画,是将文字直观地诉诸于画面。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画面的色彩、构成、透视以及内容已经能够辨别清楚,并能形成自己的观感。因此,研究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插图的认识,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完善课本的知识结构,使课本的知识得到全面、充分地开发与利用。
为全面地了解目前初中学生对插图的认识及期望,笔者于2010年4月-8月,对天景山中学的2008级、2009级、2010级的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初中学生对插图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初中学生对插图的期望,课本中插图存在的问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强插图应用的针对性,提高插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笔者通过按年级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对天景山中学的527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35 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94%。
插图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现在初中学生对插图的存在往往是视而不见,尚未充分利用插图的价值。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全面地了解到目前中学生对插图的认识现状,并分析其主客观原因,以期引起教师们的注意,使插图更加合理地应用,发挥其效用。
图一 初中学生对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插图的认知情况调查表
调查问题 |
选项和百分比 | ||||
你喜欢人教版语文课本吗? |
非常喜欢 |
比较喜欢 |
一般 |
不太喜欢 |
不喜欢 |
七年级 |
43% |
35% |
20% |
1% |
1% |
八年级 |
30% |
37% |
31% |
2% |
0% |
九年级 |
43% |
35% |
20% |
1% |
1% |
你喜欢语文课本里的插图吗? |
非常喜欢 |
比较喜欢 |
一般 |
不太喜欢 |
不喜欢 |
七年级 |
43% |
34% |
20% |
3% |
0% |
八年级 |
34% |
31% |
30% |
5% |
0% |
九年级 |
29% |
30% |
28% |
13% |
0% |
你喜欢看有插图的课文还是没有插图的课文? |
非常喜欢 |
比较喜欢 |
一般 |
不太喜欢 |
不喜欢 |
七年级 |
39% |
41% |
18% |
2% |
0% |
八年级 |
36% |
31% |
20% |
3% |
0% |
九年级 |
29% |
33% |
35% |
5% |
0% |
新书刚发下来之后你最先看那些内容? |
课前彩页 |
课文插图 |
课文 |
什么也不看 |
其他 |
七年级 |
93% |
7% |
0% |
0% |
0% |
八年级 |
95% |
5% |
0% |
0% |
0% |
九年级 |
90% |
9% |
1% |
0% |
0% |
你认为插图对理解和背诵课文有帮助吗? |
非常有用 |
比较有用 |
一般 |
作用不大 |
没用 |
七年级 |
53% |
34% |
13% |
0% |
0% |
八年级 |
50% |
36% |
14% |
0% |
0% |
九年级 |
48% |
30% |
21% |
1% |
0% |
你自己学习的时候把课文内容与插图对比吗? |
经常 |
比较经常 |
一般 |
不太经常 |
不经常 |
七年级 |
0% |
0% |
19% |
34% |
47% |
八年级 |
0% |
1% |
21% |
29% |
49% |
九年级 |
1% |
3% |
20% |
31% |
45% |
上面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人教版语文课本,也比较喜欢语文课本里的插图,而且还比较喜欢带有插图的课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插图的兴趣也稍微减弱,这种趋势是可以理解的。据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独立自主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对插图辅助理解的依赖性会减弱。
“配置插图可使课本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②]插图能够引起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注意,并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情感。不仅上面的统计显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当新语文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们最喜欢先翻看书中的插图,尤其是课本前的彩色插页,可见学生对插图的兴趣。其实为课本配置插图的目的也就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插图以其形象性的特点可以从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研究表明,“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③]很多学生也认为插图对于理解和背诵课文或段落有很大帮助。笔者在和学生们聊天时,了解到插图不但帮助他们持久地记忆段落,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整篇课文。根据上表的统计,插图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对插图的依赖性降低,但是总体来说,插图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然而,尽管学生们喜欢插图,也知道插图对理解、记忆课文知识有帮助,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利用插图。根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把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对照、比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插图,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是语文课本插图的主要使用者,因而中学生对语文课本插图的认识和理解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初中语文课本插图还不能令大多数学生满意,插图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可以在学生那里寻找其原因。尽管中学生对插图的理解还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他们对课本中插图的期望可以为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供一定参考意义。为此,笔者调查了初中学生对语文课本的期望状况。
图二 初中学生对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插图的期望调查表
调查问题 |
选项和百分比 | ||||
你认为课本中插图数量是多还是少? |
非常多 |
比较多 |
一般 |
不太多 |
很少 |
七年级 |
0% |
9% |
28% |
33% |
30% |
八年级 |
0% |
5% |
30% |
31% |
34% |
九年级 |
0% |
13% |
33% |
31% |
23% |
你认为插图放在那里比较好? |
课文前面 |
课文中间 |
课后 |
不知道 |
无所谓 |
七年级 |
44% |
43% |
11% |
0% |
2% |
八年级 |
44% |
45% |
10% |
0% |
1% |
九年级 |
43% |
44% |
9% |
1% |
3% |
你喜欢哪种插图? |
漫画 |
国画 |
照片 |
油画 |
其他 |
七年级 |
61% |
11% |
23% |
5% |
0% |
八年级 |
51% |
19% |
20% |
10% |
0% |
九年级 |
39% |
21% |
19% |
20% |
1% |
你期望老师讲课时给你们看插图吗? |
非常希望 |
比较期望 |
一般 |
不太期望 |
不期望 |
七年级 |
71% |
23% |
6% |
0% |
0% |
八年级 |
69% |
20% |
11% |
0% |
0% |
九年级 |
69% |
17% |
14% |
0% |
0% |
你希望老师在上课时用那种方式给你们看插图? |
多媒体 |
挂图 |
书上的 |
口头讲解 |
其他 |
七年级 |
89% |
6% |
5% |
2% |
0% |
八年级 |
81% |
7% |
5% |
4% |
3% |
九年级 |
79% |
5% |
3% |
6% |
7% |
你希望老师上课时给你讲解插图吗? |
非常希望 |
比较希望 |
希望 |
不希望 |
无所谓 |
七年级 |
46% |
37% |
17% |
0% |
0% |
八年级 |
33% |
41% |
15% |
4% |
7% |
九年级 |
30% |
35% |
13% |
6% |
16% |
尽管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插图数量比以前版本的语文课本多了许多,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们仍然认为数量不多,可见学生对插图的喜爱。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不断增强,高年级的学生对插图的期望稍微减少了一些。
“积极的阅读心向能促使读者在阅读前进入‘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引导读者在阅读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课文情境、升华阅读感受。”[④]从上面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大多数希望把插图放在课文的前面和中间。因为学生一开始学习课文时,对课文很陌生,往往需要插图来为其提供线索,以便帮助他理解课文。初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和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因此,高年级的学生对插图在课文前或课文中位置的期望值也在逐渐减弱。
初中学生对于课文插图的认识只是在一个感性的层面上,他们一般喜欢简单而又幽默的漫画插图和真实、清楚的照片插图,对于抽象国画和油画插图则不是那么期待。不过高年级的学生对国画和油画的期待要比低年级学生强烈一些,对比较精美、抽象的插图更感兴趣一些,这说明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
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大多数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讲解插图,并且青睐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插图。这个可能跟插图的清晰度有关。课本中的黑白插图需要学生仔细辨认才能看清楚,例如,九年级(上)《观刈麦》这首诗的黑白插图“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模糊不清楚,在画面上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太弱,感受不到农民的困苦。彩色插图或者是大的图片能够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但问题是彩色插图印刷费用较高,会给一些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过多的彩图也会影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注意力。
在学校里,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课本从出版社出版以后就成为教师“教”的工具。插图“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直接现实,另一方面又具有独立的绘画审美价值。”[⑤]作为课本的直接使用者,教师所关注的是课本插图能否适合语文教学,是否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推动教学。如何认识和理解课本插图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插图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为了摸清教师对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插图的认识和利用的实际状况,笔者于2010年8月-9月,对天景山中学的12名中学语文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并配合以自由访谈的形式进行补充。笔者选取的教师分别为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岁四个年龄层次,学历有专科、本科、进修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调查对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避免敷衍了事的答题行为,本次调查将要研究抽象化,在编制问卷时将问题具体化,从几个不同方面设问,从不同的层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试图全面反映被试者的真实想法,从而确保了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物、景画在画面上只能是一瞬间的形象,这是图画的局限性。图画不能像电影一样,表现连续的一串形象。惟其如此善于作画的人必须选择最好的一瞬间。”[⑥]读画的人也必须抓住这最美好的一瞬间。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插图有近200幅。这些插图和文字同等重要,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有插图的课文就是同时对文字和图画的共同把握,人的阅读过程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一种简单加工,而常常是在文字和插图之间不断地进行转换和整合。学生对课文意义的提取也不仅仅是对文字意义的提取,同时也是对插图意义的提取,因此插图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⑦]遗憾的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常常忽略了它的作用。以下为笔者进行的教师对语文课本插图认知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
图三 教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插图认识情况调查
调查问题 |
选项和百分比 | ||||
您认为引导学生们阅读插图有用吗? |
非常有用 |
比较有用 |
一般 |
作用不大 |
没有 |
22% |
18% |
10% |
38% |
12% | |
你认为课本中插图的数量多吗? |
非常多 |
比较多 |
一般 |
不是很多 |
非常少 |
62% |
22% |
14% |
2% |
0% | |
您认为这套课本中的插图有不足之处吗? |
非常多 |
比较多 |
比较少 |
很少 |
没有 |
12% |
16% |
22% |
48% |
2% | |
课本插图是否符合课文需要? |
完全符合 |
大多数符合 |
差不多 |
少数符合 |
不知道 |
0% |
20% |
80% |
0% |
0% | |
您认为有必要对课文的插图进行补充? |
非常有 |
比较有必要 |
没什么必要 |
没必要 |
不知道 |
2% |
10% |
20% |
66% |
2% |
从上面的调查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在插图资源认识上存在着一定误区。大多数教师认为插图对阅读的帮助不大,笔者在与这些教师交谈过程中,还发现有些教师认为插图会干扰学生的阅读。一部分教师还认为人教版语文课本插图过多,无异于回归到小学生甚至幼儿连环画课本,显得肤浅简单,而且还过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想法其实是一个误解。据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思维过程一般地说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而人的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分依赖文字也就意味逐渐停滞右脑的思维活动。左脑的充分思维,使我们无视那鲜活的形象,而沉溺于理性的思辨之中。”[⑧]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编写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让图表、图像走进文字世界,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需要的课文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本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为了让鲜活的课本走近学生,语文课本设计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而且数量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和进一步访谈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对插图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认识。本次调查的问题:您认为这套课本中的插图有不足之处吗?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判断出插图的问题,这或许是他们不愿意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原因之一吧。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一部分教师对插图的内容、色彩、明暗等都提出了相当好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广泛征求教师的建议,尽量完善课本插图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在调查到“您认为有必要对课文的插图进行补充?”这个问题时,发现60%以上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书中的插图进行补充。这说明教师对插图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画面大体印象观察层面,并没有深刻挖掘其中的内涵,也没有意识在课文中把插图用“活”。而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教师指导他们读图,以便更轻松、愉悦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
“面对以选文为课本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呈现出隐性存在的特点,教师怎样选择知识、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就会有怎样的语文课程。”[⑨]尤其是语文课本中插图的利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空间,教师如何利用插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讲授方式。然而,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处理课本中的插图时缺乏学理依据、缺乏理性,甚至自行“生产”语文内容、随意处理插图。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笔者做了如下调查统计:
图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插图利用情况调查表
调查问题 |
选项和百分比 | ||||
您常把插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吗? |
常常 |
一般 |
看情况而定 |
偶尔 |
使用 |
0% |
14% |
20% |
32% |
24% | |
您讲解插图时利用哪种途径? |
多媒体 |
挂图 |
课本插图 |
自制图片 |
其他 |
80% |
0% |
14% |
4% |
2% | |
你讲授插图的方式是什么? |
以画讲文 |
以文解画 |
文图兼顾 |
顺便带过 |
不讲解 |
6% |
18% |
10% |
22% |
42% | |
讲解课文插图时以什么为标准? |
教参 |
课程需要 |
讲课习惯 |
个人爱好 |
创新 |
40% |
44% |
12% |
2% |
2% | |
你是如何引导学生们阅读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插图? |
精讲 |
重点解读 |
略讲 |
引导学生自学 |
不讲解 |
0% |
0% |
16% |
10% |
72% | |
您是如何讲欣赏诵读欣赏与文笔精华板块插图的? |
精讲 |
重点解读 |
略讲 |
引导学生自学 |
不讲解 |
0% |
2% |
14% |
4% |
80% | |
您倾向于使用哪种插图? |
具象插图 |
抽象插图 |
二者搭配 |
不知道 |
无所谓 |
20% |
56% |
10% |
4% |
10% |
插图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而教师却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插图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师很少,根据情况而定或偶尔使用插图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师却占一半以上。这与学生的期望是存在差异的,说明教师对课文插图的重视不足,在插图使用上缺乏科学认识。
上表统计显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插图的利用。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大多数教师开始重视动感媒体的应用而轻视静态插图的利用,尤其是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有些教师总是倾向于电教媒体的使用。实际上“过多的色彩带来了很多无用刺激,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造成了对文字内容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不足以被非认知上的积极作用所抵消。”[⑩]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摒弃了传统课本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11]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灵活的使用课本中的插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据调查,教师讲授插图的方式多为死板地依据教参和课程安排,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当然也有个别老师根据教学经验和个人爱好随意讲解。而真正依据课程理论进行创新解读的教师却很少,几乎没有。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了重要问题。为此,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特意设制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将经典阅读带进课堂,并由课内向课外辐射,力求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阅读品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思考并实践的课题。为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这一板块选取的经典作品全部配置了插图。但是据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合理利用“名著推荐与阅读”这一板块,72%的教师不对插图进行讲解,更不用说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沉浸到作品中去了。
为了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及审美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设置了“课外古诗”板块,集中编排了千古绝唱的优美诗词。但是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对这些优美的诗文,只是要求学生默写、背诵,往往不做深入分析,插图就更不会进行讲解了,结果诗歌中那些美丽的图画、自由的想像和丰富的情感也随之消失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得到。
课本中的具象插图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的提示、再现、或注解,画面简单、直观。抽象插图一般是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包含的信息量大。一半以上的教师们倾向于使用抽象插图。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自由访谈。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具象插图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也只能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系,强化学生的阅读记忆;抽象插图通过其本身对课文内容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完整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语文课本中的插图80%以上都是具象图形,所以教师们在讲课时不太重视插图的使用也是有情可原的。笔者在问及教师是采取哪种方式给学生讲解插图问题时,60%的教师表示一般专门对插图进行讲解,即便是讲也往往是随便带过,不做深度挖掘。这与上面调查学生对插图的认知情况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高年级的学生较之低年级的学生,其抽象思维已经有所发展,抽象插图更适合他们求知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的上列问题是语文插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语文课本中插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围绕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忽视了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插图的特点。笔者在上文已经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插图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直观性、多维性、配合性的特点决定了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即通过图文兼行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气氛中理解知识,进行审美,从而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如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插图只做简单分析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外在形式,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主要在于形象思维能力。插图虽属于美术范畴,但插图创作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再造想象的思维。当插图以恰当的视觉语言表现了书面语言的内容,并加深了原作的精神内涵,这首先归结于再造想象的成功,也是语言转换的成功。”[12]教师对课本中插图简单的理解远远不能把握其意义和价值。
第二,忽视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考虑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去“教”,而不是考虑学生“会怎样”或“是怎样”解读的问题。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和教师对插图认识的相悖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教师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思维特征认识不足,从而使语文插图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13]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还课堂于学生。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学压力下,教师们已经习惯于“满堂灌”、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显然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叶羹.文学作品插图中的场景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夏家发.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系统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第2期.
3.刘秀萍.如何充分发挥苏教版初中语文读本的作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年第8期.
4.陈建玉.一个不可小觑的教学资源——浅谈初中语文课文插图的利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第7期.
5.黄冬玲.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妙用[J].考试周刊,2010年第7期.
6.王艳红.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境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30期.
7.阚艾力.论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利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34期.
(二)
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王慧 2010年二等奖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已向世人宣告,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有效载体工具,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就如同带着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外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一样,可以让自己对所要去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路线,作出有效地安排而不致于迷失方向。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应用思维导图,就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效率,记忆更持久,更能有效作用于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 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差异分析
阅读是读者及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积极交流的双向互动活动,阅读过程直接影响知识的汲取效果。中学作为阅读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就中学生阅读能力强弱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是迅速提高阅读质量,优化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文献的调研和系统分析,现阶段中学生阅读能力强弱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读文解字的能力,语言工具的掌握情况是阅读的基础。基本语言功底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缺乏这方面知识就会导致读者在阅读中遭遇障碍。基本语言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则会呈现看不懂状态,势必导致对文章理解的谬误产生。
2.知识组织能力
相关背景知识组织无序,导致文章相关知识提取混乱,信息不能得到有效激活,呈现看懂却未能正确理解其意状态。阅读材料组织结构把握不够准确,阅读过程中不能有效筛选必要信息,逐字逐句的“啃读”。这样不经组织的全盘接受并不意味着对阅读材料地掌握,相反,过多无用信息的摄入,不仅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关键信息提取的难度。
3.理解预测能力
阅读质量不高,不能有效筛选、预测信息。在适当安排自己的注意或认知资源方面表现欠佳,未能迅速准确地根据材料内在知识同化原有知识结构,吸纳有效信息。缺乏阅读的预见性,对未经言明的寓意层次的信息把握不当,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推论并加以检验方面有待提高。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征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促进思维的发散,并能记录这个发散的过程,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主题或想法,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他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主题与事实、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一般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它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通过相互隶属于相关层级的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意义逻辑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学习者进行高级思维和有效记忆。思维导图的这种结构与人的认知结构很相似,具有非线性和多维特性,他揭示了人的思维过程。他是对人脑的模拟。思维导图的结构化和形象化特征正好符合人脑的这一心理机制。思维导图对大脑的的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的功能和组织结构的展示,符合形式图式概括表征某些事物知识结构某一方面形式的特点,有利于调整和建构学习者的形式图式。
三、思维导图在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价值
1.观把握文章组织框架促进理解
有效运用文章组织结构不仅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吸收同化;提供记忆线索和检索规则,有效的理解和回忆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相应激活原有相关背景知识,将注意集中于文章知识要点并评价所获得的意义,概要审视大意。切中要害抓住文章灵魂所在,并对文章大意作批判性评价。预测涉及内容,作出推论并检验其正确性,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形成概括化知识结构进行有效阅读
语篇分析和篇章理解的研究表明,阅读理解不仅受到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文章结构的影响。作者在计划和撰写一篇文章时,必须考虑内容和结构两个要素,必须考虑如何将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结构排列和组织起来。特定的内容往往需要选择特定的结构,才能有效表达。各种结构有自己的框架和特点,读者对这些结构的了解即为形式图式。读者根据对形式图式的掌握,有效地运用于阅读过程中,可以促进阅读速度,质量,及记忆效果的提高。
阅读过程中调用相应的形式图示,犹如看到了文章的提纲,知道了文章内容的排列和组织,在阅读的每一个阶段所期望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各段落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例如寓言、故事、诗歌、散文、评论、戏剧等题材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读者对体裁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对内容的了解。如一篇文章中有“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字样,读者就能很容易的从中推测出这是一篇叙述类故事,很容易发现其写作线索,找出开端、发展和结局的确切出处。如若据此进行有效筛选,组织阅读,则可以迅速抓住文章关键。概括材料要点,陈述所获大意。
3.预测细节,推断隐含寓意
激活回忆及相关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预测推论。对文章的预测理解程度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民族研究文章形式图式”,一旦在学者头脑中形成了这种图式,便会在以后对此类文章的阅读中加以运用,按照形式图式的内容结构进行加工处理,选择性分配注意,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在不影响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一目十行”地“略读”、“跳读”或“扫读”文章,而头脑中缺乏这种图式的初学者,就只能逐字逐句地“啃读”了。如此“细啃”不仅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无用信息的过多摄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关键信息提取理解的难度。
四、思维导图在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思维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学生试图用图表来传达想法时,最能激活学习的思想。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Tony Buzen于1970年发明的思维导图(mind map)就是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表征,是一种促进认知和语义建构的脑力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概念主题的网络,以此作为认知发展的支架。因此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进行阅读的一种有效策略和认知工具。通过提供可视化结构的方法来呈示关键结构框架和概念知识,以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特定文章模式的思维认知可视化支架,从而支撑和促进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
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对知识结构的形式图式进行视觉化实现,无疑在促进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将内部心理过程可视化表达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阅读能力提高。建立引导型框架体系,对阅读进行全程记录。文章阅读的思维导图主要指文本的体裁,篇章结构,修辞结构,语言风格等。以文章的内容、体裁或结构为主题,形成思维导图的中心,再以不同特性为发散枝叶,分门别类的有序添加,最终归纳总结整理成集,其思维导图形式如图一。例如典型的记叙文应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一定的篇章结构如:表现手法,过度与衔接,修辞细节等。因此,记叙文的形式图式应包括六要素,结构安排顺序,篇章衔接手段,组织结构等。诗歌阅读应具备思想感情、语句赏析、炼字揣摩……
图示例:诗歌《诗五首》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影响着读者对阅读的记忆、理解、速度及准确性,也影响着阅读的主动性和兴趣等。与此同时,阅读过程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着思维导图,于无形中自觉不自觉地发展着思维导图。
对阅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它主动的“嵌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以确切的可视化形式,克服学生头脑中原有阅读图式模糊不清甚至缺失的缺点。从而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背景知识和图式,进行相应扩展,为阅读奠定基础,以便尽快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利用建立的思维导图,作为阅读和理解的支架,调节整个阅读过程沿着这个思维框架积极主动地进行。
基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引导学生的自学工具。以动手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阅读材料进行可视化表达。整体把握文章阅读要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由理解阅读的层次发展到能够准确表达所理解,完成知识从内化到外化的发展过程。该过程能起到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提高阅读能力,促进认知策略发展的作用。
(三)
乡镇学校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与分析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庞茗 2010年二等奖
【摘要】 本研究对乡镇学校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查并分析其成因。在对362位乡镇学校天景山中学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五个方面的结论:1.被调查中学生属于低频词汇学习策略运用者。2.这些中学生的活用策略、资源策略方面水平较低。3. 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策略运用的频率稍高,但差距不大。4.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越高,英语学习成绩越好。5.被调查者已有初步的自我调控意识,能运用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来学习词汇。本文提出乡镇学校初中生还没有学会运用多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并对教师教学提出简单教学建议。
【关键词】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初中生 低频策略运用者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砌块,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Ikins曾说:“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传递;没有词汇,则任何东西都无法传递。”词汇学习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它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要求大大提高,词汇量少成为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重大难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了什么,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而所谓的“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其中的两个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另外,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虽然知道,英语学习优秀学生与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确实有差异,但是这些针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的研究成果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是否适用?此外,很多的文献资料研究对象的都是来自发达的、外语学习环境较为理想的大城市所在的学校,而对于欠发达的、外语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的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研究不多见。那么究竟这类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意欲以城乡结合地区的乡镇学校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予以合理解释。
二、研究问题
1.乡镇初一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总体状况如何?
2.男生、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有何差异?
3.好、中、差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有何差异?
三、研究对象
南京市乡镇学校XX中学初一年级,共362人。其中男生175人,女生187人。
四、研究工具
词汇策略问卷借用我国学者李宋昊于2003年编制的《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量表》,根据实际情况略作了修改。本量表为Likert式五点量表。量表包括说谎量表和词汇学习策略量表。说谎量表共10小题,用以检测被试回答的真实性。若被试的说谎分数大于或等于25分,则该被试的答卷视为废卷。词汇学习策略量表分为调控策略量表、资源策略量表、认知策略量表、记忆策略量表、活用策略量表5部分,平均每部分8小题,共40小题。说谎量表和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测题随机混合。
词汇学习策略中的调控策略是指对整个词汇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方法;资源策略主要指接触新词时可能涉及的方法;认知策略是了解词形、理解词义的方法;记忆策略包括对词汇的巩固保持方法;活用策略对应于词汇的运用阶段的各种方法。通过词汇学习策略问卷调查,以期了解被试在调控策略、资源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活用策略等五类词汇学习策略上的发展状况。
为了比较初一好、中、差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差异,笔者提取他们的小升初入学成绩。依据成绩将研究对象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满分100分的试卷,得80分以上者,为“优秀”,得分在60—80为“中等”;得60分以下的,为“差”。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2009年9月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见附录)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主试为两个班的英语教师即笔者本人担任。测试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指导语,要求被试在问卷上如实写下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成绩,并特别强调调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消除被试的顾虑。所有问题一次完成,测试时间为20分钟。答完题后由主试收齐装入问卷袋并填写好问卷袋上的相关内容。问卷共发放91份,回收9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98.9%。所收集数据利用计算平均分和百分比进行了分析。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调查结果是根据Oxford (1990)的研究中用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被试使用该策略的频率来进行分析的。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几乎不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3.5-4.4之间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4.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1.0–2.4为低频使用;2.5-3.4属于中频使用;3.5-5.0为高频使用。Oxford (1990)指出,只有平均值达到3.5以上才表示学生高频率地使用该项策略。
表3.l 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水平
|
调控策略 |
认知策略 |
记忆策略 |
活用策略 |
资源策略 |
平均值 |
2.88 |
2.83 |
2.61 |
2.31 |
2.36 |
Oxford界定 |
中 |
中 |
中 |
低 |
低 |
从表3.1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初一学生整体上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水平不高。其中,调控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这三项勉强达到中等水平,均值分别为2.88、2.83和2.61,略高于中频使用下限2.5;而活用策略和资源策略两项属于低频使用,均值为2.31和2.36。学生策略水平总体不高原因可能是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仍依赖于课堂和教师,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其实在一些城乡结合区学校,小学英语课还只是以游戏为主,甚至被师生认为不是主课。所以,学生对英语学习整体上还未形成意识,更不善于自主管理。这一点提醒我们:初中生正处于学习转型期,正逐渐从完全依赖教师到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文秋芳,1995)。
表3.2 男女学生运用词汇学习策略差异
|
调控策略 |
认知策略 |
记忆策略 |
活用策略 |
资源策略 |
总体平均值 |
2.88 |
2.83 |
2.61 |
2.31 |
2.36 |
男生平均值 |
2.76 |
2.70 |
2.58 |
2.20 |
2.26 |
女生平均值 |
3.00 |
2.97 |
2.64 |
2.42 |
2.46 |
从表3.2不难看出,男女生在策略使用的五个变量的排序是一致的:调控策略(2.76/3.0)> 认知策略(2.70/2.97)>记忆策略(2.58/2.64) >资源策略(2.26/2.46)>活用策略(2.20/2.42)。在五个变量上,女生五种策略的使用平均数均高于男生,即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策略运用的频率稍高,但差距不大。这一结果与李爱云(2005)硕士论文所发现的结果是一致的。
表3.3 好、中、差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水平
|
调控策略 |
认知策略 |
记忆策略 |
活用策略 |
资源策略 |
总体平均值 |
2.88 |
2.83 |
2.61 |
2.31 |
2.36 |
优秀生 |
3.37 |
3.25 |
3.09 |
2.57 |
2.39 |
中等生 |
3.06 |
2.95 |
2.78 |
2.35 |
2.48 |
差生 |
2.21 |
2.29 |
1.96 |
2.02 |
2.22 |
(说明:学生英语成绩主要参照“南京市江宁区2008年小升初期末统一测试”的成绩。满分100分的试卷,得80分以上者,为“优秀”;得分在60-80为“中等”;得60分以下的为“差”)。为了方便比较,仍采取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统计。
如表3.3所示,五项策略使用频率,优生的策略使用水平明显高于中等学生的策略水平,成绩较差的学生策略使用频率最低,且和优生的差距很大。可以看出:整体上,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越高,英语学习成绩越好。但也有例外,如中等生的资源策略(均值2.48)略高于好学生(均值2.39)。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尽管有高水平的学习策略,但在某些策略的使用效率上仍存在问题。差生这五项策略的得分都为最低,并且与好学生和中等生的差距非常大,尤其是调控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这三项策略使用上差距尤为明显,表明差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计划管理能力、理解方法、以及记忆手段的多样性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
李宋昊(2003)将英语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再分为复述策略、猜测词义策略两大类。此次调查学生使用复述策略(共两题10/50)所得平均分见表3.4。
表3.4 学生复述策略平均水平
|
总均分 (90人) |
优秀生 (24人) |
中等生 (36人) |
差生 (30人) |
复述策略总均分 |
2.88 |
3.26 |
2.94 |
2.43 |
做记号(第10题) |
3.33 |
3.87 |
3.38 |
2.75 |
复习旧词(第50题) |
2.42 |
2.65 |
2.49 |
2.11 |
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事物而不断积极地重复,即积极识记。英语词汇学习时需要学生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复述识记。
从表3.4中可以看出,不同复述策略的使用存在一定差异。复习旧词(均值2.42)低于做记号(均值3.33),说明学生的复述策略并不过分强调完全重复,而是挑选出重要内容,集中注意力,如将课本中的重点部分划线,以提高熟悉性和记忆的程度。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优秀生在使用做记号这一策略时的策略意识相当强,其使用频率(均值3.87)远高于记旧词(均值2.65)。某种意义上表明这是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英语词汇认知策略,提示教师教给学生复述策略时,应重点介绍如何做记号以帮助学习。
表3.5 学生猜测词义策略的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猜测词义策略总均分 |
2.78 |
3.23 |
2.95 |
2.15 |
利用上下文(第12题) |
2.77 |
3.29 |
2.61 |
2.41 |
通过词形(第19题) |
2.93 |
3.13 |
3.04 |
2.62 |
利用语法结构(第23题) |
2.46 |
2.88 |
2.85 |
1.66 |
利用线索(第27题) |
2.95 |
3.54 |
3.13 |
2.19 |
利用语境(第29题) |
2.77 |
3.29 |
3.13 |
1.89 |
表3.5统计表明,整体上,学生的组织策略使用为中等水平。其中使用稍多为通过词形(前缀、后缀、字根)来猜测词义、记忆单词(均值2.93)和利用线索猜测词汇(均值2.95),原因可能是初一教师已经开始在日常词汇教学过程中强调词形结构。利用上下文中其他的单词和词组来验证猜测的词义是否正确(均值2.77)和利用语境来猜测词义(均值2.77)这两项策略涉及到对词组和句子的理解记忆,所以使用起来略有难度。利用语法结构来猜测词义(均值2.46)该策略的使用好生(均值2.88)与中等生(均值2.85)的差距不大,但差生(均值1.66)使用该策略情况就令人担忧了,但原因显而易见,差生的语言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存在问题。
猜测词义策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它有利于学生将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如果差生能够掌握该项策略,将不仅能有利于英语语言材料的识记与提取,也能有效地加强与提高对材料的理解与表述。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中的调控策略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策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秋芳,2000)。
表3.6 学生计划策略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计划策略总均分 |
2.82 |
3.19 |
3.03 |
2.23 |
测试前复习(第2题) |
3.00 |
3.44 |
3.19 |
2.38 |
划出重点(第11题) |
2.63 |
2.94 |
2.86 |
2.08 |
表3.6是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计划策略的数据统计,它表明学生学习计划性的强与弱。在计划性方面,各层次学生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学生为了考试,会提前复习英语词汇,备考显得更突出(均值3.00)。而差生平时很少做到把课文中重要的地方用有色笔划出来以加强理解、记忆(均值2.08),这就明显体现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深层次计划性和主动性方面有所欠缺。
表3.7 学生监控策略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监控策略总均分 |
2.75 |
3.12 |
2.99 |
2.16 |
交流心得(第3题) |
2.29 |
2.19 |
2.39 |
1.78 |
知道有效方法(第8题) |
3.23 |
3.81 |
3.45 |
2.43 |
知道关键词(第16题) |
2.92 |
3.40 |
3.19 |
2.18 |
运用新词(第24题) |
2.73 |
3.06 |
2.91 |
2.23 |
从表3.7可知,大部分学生知道哪些词汇学习方法对自己更有效(均值3.23),但总体很少与他人交流(均值2.29)。有趣的是优秀生交流策略使用频率(均值2.19)低于中等生(均值2.39),是优秀学生更不善于向他人学习还是学习竞争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差生此策略使用频率极低,原因比较容易解释,他们总体缺乏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不想交流;同时由于成绩差,常被忽视也而变得不善交流。
表3.8 学生调节策略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调节策略总均分 |
3.07 |
3.81 |
3.17 |
2.24 |
知道能否猜词(第44题) |
3.09 |
3.71 |
3.22 |
2.35 |
反思进步与不足(第47题) |
3.05 |
3.90 |
3.12 |
2.12 |
学习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调节上,元认知监控的目的是发现学习中的偏差,即觉察当前学习策略的问题,再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调查表3.8中发现,优秀生(均值3.81)能更多地考虑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追求高效率地学习。而差生(均值2.24)很难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无法确定未来的学习方向。与优秀生相比,差生缺乏元认知策略,计划他们的学习、监控与调节他们的学习进展方面能力欠缺。
3、记忆策略的比较分析
表3.9 学生记忆策略的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记忆策略总均分 |
2.61 |
3.09 |
2.78 |
1.96 |
背单词表(第1题) |
3.86 |
4.39 |
4.00 |
3.21 |
短语句中记词(第6题) |
2.61 |
3.23 |
2.88 |
1.77 |
大声朗读(第14题) |
2.94 |
3.41 |
3.15 |
2.21 |
自制卡片(第18题) |
1.80 |
1.97 |
1.90 |
1.51 |
背诵课文(第25题) |
1.74 |
2.25 |
1.60 |
1.19 |
联想记词(第28题) |
2.71 |
2.94 |
2.91 |
2.27 |
构词法记词(第33题) |
2.68 |
3.22 |
3.11 |
1.71 |
反复拼写记词(第40题) |
2.91 |
3.41 |
3.23 |
2.01 |
大量阅读(第43题) |
2.24 |
2.65 |
2.33 |
1.81 |
回忆相近词(第48题) |
2.64 |
3.44 |
2.72 |
1.91 |
词汇记忆策略是一种精加工策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增添、构建或者发生。简单地说,凡是把新知识与己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意义的加工就是精加工。精加工策略属于深加工范畴,主要是运用类比、比较、想象、引申、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从表3.9调查统计中看出,优秀生的精加工策略水平(均值3.09)远远高于中等学生(均值2.78)与差生(均值1.96),总趋势上反映出优秀生更善于探究问题,凡事都想多问为什么,善于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找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而学习效率更高。
就各项子策略而言,背单词(均值3.88)、大声朗读(均值2.94)和反复拼写记词(均值2.91)这三项的总均分较高,可见大部分学生经常使用较简单机械的记忆策略、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策略使用非常频繁。短语句中记词(均值2.61)、联想记词(均值2.71)、构词法记词(均值2.68)、回忆相近词(均值2.64)等较为复杂的深层次记忆策略使用略微欠缺,这可以解释为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局限所致。自制卡片(均值1.80)、背诵课文(均值1.74)和大量阅读(均值2.24)等策略学生在平时是很少使用,可能是这些策略要求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因而要求更高元认知能力的介入,所以刚刚脱离小学游戏课堂环境的初一学生很难主动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精加工策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作为英语教学来说,引导或促使学生进行精加工,既是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4、活用策略的比较分析
表3.10 学生活用策略的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活用策略总均分 |
2.31 |
2.57 |
2.35 |
2.02 |
利用新词造句(第20题) |
2.37 |
2.56 |
2.49 |
2.07 |
自创语境(第30题) |
2.91 |
3.16 |
2.89 |
2.67 |
用英语写信(第32题) |
1.28 |
1.51 |
1.17 |
1.16 |
用英语交流(第35题) |
2.78 |
2.86 |
2.96 |
2.53 |
经常说、写新词(第36题) |
2.55 |
3.13 |
2.53 |
2.00 |
用英文讲故事(第49题) |
1.96 |
2.17 |
2.03 |
1.67 |
表3.10显示,学生总体活用策略(均值2.31)较低,属于低水平策略。不同水平学生的活用策略使用情况差距不大,只有优秀生(均值2.57)活用策略刚刚达到中等水平,而中等生(均值2.35)和差生(均值2.02)都属于活用策略低频使用者。纵向比较一下六项具体词汇活用策略,即使优秀生的自创语境(均值2.91)、用英语交流(均值2.78)和经常说、写新词(均值2.55)这三项活用策略使用勉强达到中等水平,而他们用英语写信(均值1.28)和用英文讲故事(均值1.96)这两项活用策略使用水平较低,尤其是用英语写信策略得分极低。
这一结果可能与这些被试的英语学习经历与环境有关。其实在很多英语学习环境良好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们会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们使用所学英语知识,自创语境说英语、用英文讲故事极为常见,但来自于生活环境复杂、教育环境欠佳的城乡结合区学校的学生们很少经历过这样的课堂,甚至有学生从未进过英语课堂,所以,他们很难了解与掌握多层次、多渠道的语言运用策略。
表3.11 学生资源管理策略的平均水平
|
总均分 |
优秀生 |
中等生 |
差生 |
资源管理策略总均分 |
2.36 |
2.39 |
2.48 |
2.22 |
记录常用的生词(第7题) |
2.22 |
2.35 |
2.30 |
2.02 |
遇到生词查字典(第15题) |
3.01 |
3.20 |
3.24 |
2.58 |
唱英文歌曲学词(第31题) |
2.41 |
2.30 |
2.50 |
2.43 |
看、听英语节目(第37题) |
2.04 |
1.80 |
2.23 |
2.08 |
看课外英语读物(第41题) |
2.01 |
2.20 |
2.03 |
1.79 |
记生活中的单词(第46题) |
2.48 |
2.46 |
2.56 |
2.43 |
从表3.1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资源管理策略(均值2.36)也是初一学生使用较薄弱的策略之一。本项调查表明,除了遇到生词查字典策略(均值3.01)使用较多外,其他五项策略学生很少使用。与活用策略相似,资源策略也可定义为多层次、多渠道的语言学习与运用策略。前文提及的学生的学习经历同样可以导致这一策略的低水平使用。此外,笔者还认为这种现象跟现在学生课本学业负担重有一定关系。即使是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学生也每天都要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他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走出课本、接触其它形式的学习资源。但众所周知,善于利用多种资源,是会学习的重要方面,对英语词汇学习也是如此,那么,此研究结果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除课本外,学习英语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并帮助学生掌握与充分应用这些方式和途径。
(三)小结
从上述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总体状况以及策略使用结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城乡结合区学校初一学生尚处于英语学习转型阶段,还不十分善于运用包括记忆策略、监控策略、认知策略、活用策略和资源策略在内的多种策略来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这是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语言学习背景以及课堂环境欠佳等因素影响的结果。这些学生对活用策略和资源策略运用更加不足,表明他们多途径、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词汇学习的能力急需提高。
2、学习成绩水平不同的学生使用词汇策略的水平也不同。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优秀生策略使用水平总体大幅度高于差生,而且他们使用的策略总趋势上更为优化。换句话说,优秀生词汇记忆手段丰富,积极主动。而差生被动识记,缺少计划性和明确的目标。
3、初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明显。
七、 教学启示
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中的极为重要的机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有一定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力。绝大多数学习者不会否认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其学习的难度之所在,正如研究者们所描述的:“词汇学习是外语学习中开始最早、困难最大、结束最晚的一项任务”(顾永琦2003,转引自章柏成,2005)。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攻破“词汇关”,从而对英语学习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文中的数据反映乡镇学校初中生还没有学会运用多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没有一项策略的均值高于4)。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学什么”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善于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教师要清楚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弗拉维尔(Flavell 1970,转引自路海东2002))认为,当个体不能使用某种学习策略时,往往是因为存在可用性缺陷或产生性缺陷。可用性缺陷(availability deficieney)是指个体不知道某一策略因而不会使用这一策略。产生性缺陷(productionde finciency)是指个体不知道在何种条件下使用某一策略。教师要改进传统的灌输式的词汇教学方法,Bright&McGregQr(转引自陆巧玲2001)“每一次当我们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生僻字词的意思时,我们无异于又一次剥夺了学生利用语境学习词汇这种技能的机会。”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将学习成功者的词汇学习策略介绍给学生,并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低分者获得运用多种词汇学习策略的技能。例如,要让学生自主地定期复习、检查已学单词,教师经常以听写或其他形式抽查学生单词掌握情况,学生就会在课前经常复习,反之,较多学生就比较懒惰。知道了学习策略,未必就能在学习中运用这些策略。因此、在强调学生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也就是积极主动地激励自己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
通过对XX中学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教学尚未得到普遍重视,这是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水平低、词汇学习效益差的根源。
2.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满堂灌”可能会窒息学生的自主意识、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策略指导和培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文秋芳、王立非,2004)。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培养学生的动机、自信心、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学习策略指导和培训才可能收到效果。
4.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首先要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课堂内外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和方法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提供策略指导。
5.“善学者与不善学者的根本差别不是使用策略的数量和频率,而是使用策略的恰当性,即善学者懂得何时、何地、完成何种任务、使用何种策略最合适”(王立非,2004),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备课,确定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及练习,将策略培训融入学习任务中,通过活动和练习,提高学生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意识,根据学习任务适时、适地地选择恰当的词汇学习策略。
6.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习者是在参与具体活动与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因此,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交流学会交际策略,提高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将课内语言学习和课外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开辟多渠道学习途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与人合作等的能力。
7.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离《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个差距首先反映在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等还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渠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Allen,V.F.2002.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Coady,J.2001.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J]. In Coady, J. & Huckin,
3、T.(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2001:.273-290).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李宋昊.2003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三期.
5、马广惠 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研究 1997 (02)
6文秋芳. 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文秋芳, 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4,(1):39-4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王慧 2010年三等奖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语言训练要避免机械、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语言训练来发掘、发散、发展,注重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形式多样 耳濡目染 开掘拓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使他们适应实际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就确立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汲取语言精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对应的,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当立足于语言训练,把对语言的感知、揣摩、品味放在首要的位置。
然而,现实中课文的阅读过程大多丢失了语言的感受和品味,是直奔主题的功利性阅读,缺乏真正的语言训练。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表现在老师不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把精力放在思想内容的讲解和课文层次结构的分析上。整个课堂几乎被教师占领,学生偶尔发言,也只是回答问题;有的老师课堂失控,讲一些学生不能接受或目前不应该接受的内容。因此, 学生上课感觉乏味,打瞌睡。致使学生学过的课文,检查时连一些普通的字词也读不出、写不来。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差。
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一、形式多样,操千曲而后晓声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
当然,语言训练要避免机械、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形式应丰富多彩,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乐此不疲。
1.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的主旨的。比如,把握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最能体现鲁迅的感情,让学生仔细体会,品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充分利用文章留白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具体叙述,细致描绘的能力。我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最后设计了这样两个语言训练题:一是想象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用“我说子瞻兄呀”“我说怀民兄呀”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二是走近苏轼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并示例:“何必总汲汲于仕途?仕途的路途上开满了美丽的玫瑰,玫瑰上总是长满了刺,倒不如归隐田园,赏月观花自在,何必如此悲伤?”这种设计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不仅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可以使学生情感细腻,文笔生动。
3.紧扣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语言训练。如我在讲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结合文章语言表达简明清晰,按照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安排文字的特点,让学生解释物理课本上刚学的“摩擦起电”这一现象,起到了学会用一定顺序和简洁的语言解释事理的作用。
4.又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我设计了对对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韵文之美,并锻炼学生锤炼语言,使他们的语言也朝典雅凝炼的方向发展。上联为:“草色入帘、苔痕韵绿,志洁神书陋室铭。”学生苦思冥想,最后合力对出了下联:“素琴香案、碧径生幽,德馨圣典茅篱记。”这样的课堂语文情趣浓浓郁郁,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在这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潜滋暗长。
二、耳濡目染,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雅儒文明的风度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语文姓“语”,真正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语文味书卷味,一节课就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
下面是《乡愁》教学中的语言片段——
1.激情导入——有关乡愁的诗句太多了。老师说,乡愁是一碗陈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乡愁是一首老歌,每唱一遍,都让人热泪盈眶;乡愁更是一部厚厚的书,每翻一页,都能读到游子心中的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2.情感点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诗人余光中,也找到了抒发乡愁的支点,撬起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如果说这首诗像是一幅油画,那色彩就是乡愁,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说这首诗是一首歌,那音符就是乡愁,将我们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如果说这首诗像一个大海,海浪就是乡愁,一波推着一波,最后掀起的是所有人心中的万丈狂澜!
3.画龙点睛——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舒兰说——月亮,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彭邦桢说——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洛夫说——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 请同学们课外再去寻找那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的乡愁,寻找诗人笔下那么多那么浓的乡愁。同学们,我们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是老师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喜欢读诗,拥有一个诗心,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诗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于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当是加工了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课堂中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实际上,于漪在这里不仅要有规范、简洁、严密等等一般特质,更要有优雅动人、回肠荡气的美感效应。
三、开掘拓展,秋水共长天一色
语言是语言,它绝非枯燥的工具代码。它是人文代码,是存在的家园。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都绝对凸现它的人文精神,扩而大之,语言即是民族普遍精神的全息象征符号。我们的阅读指向理应导引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凭悟性去品味理解语言的最高境界。为了切实有效地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开放、自由的氛围下感性地阅读吧!
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既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语言训练来发掘、发散、发展,注重提高语言素养,从而使学生的文本阅读从索然无味变得多滋多味,甚至多有期待,语文课堂也因此呈现兴味盎然的局面。结合阅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其实就是一个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
下面同样是教学《乡愁》的一个片段:
师——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乡愁是窗前的风铃,丁丁当当,令人心伤。”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 学 们: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让我们放飞思绪,就“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
生1:乡愁是远行时父亲久久的伫望的身影 。
生2:乡愁是童年时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
生3:乡愁是一列长长的列车,我在里头,亲人在外头。
生4: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5: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感受进行乡愁拓展,使文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情感,获得人生的启迪,就能把文本意义根植到学生的心里,促进生命的成长。同时,语文教师还有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以文本为依托,生发语言,积累语言,训练语言。滴水穿石,厚积薄发,只要教师有语言训练的意识,日积月累,必有成效;只要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淀,出口成章,落笔生花,自然成为一种可能。
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长期坚持,一课一练,还要求教师能及时评价纠正,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积淀。如一位教者结合当前热点问题“汶川大地震”,上了一节综合课,课上要求学生写一条发给灾区人名的短信,但没有细化要求,如用排比句的形式,或对偶句的形式,结果学生随意性极大,这样的语言训练几乎没有锤炼语言的过程,有些同学还有病句出现,该老师也没能及时指出,只是一味地给予肯定。这样的语言训练流于形式,很难起到良好的作用。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应该说,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教者有心,总能借助文本找准一个点适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 1 ]洪镇涛. 谈谈语感训练[ J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 2005, (7—8).
[ 2 ]王秉蓉. 语文课改呼唤语言训练[ J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5).
[ 3 ]李海林. 语言能力的心理模型及教学策略[ J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4, (8 - 9).
[ 4]刘宇新.谈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基本思路[ J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5).
(五)
用“心”转化后进生(案例)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郭志涵 2009年三等奖
摘要:后进生一般是指在同龄人中同一集体中,经常违纪,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时常偷懒取巧,抄袭别人的作业,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落后是一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这些学生是能够转变的,是会迎头赶上的,那么应该如何转变这类学生呢?本文结合本班真实案例来阐述后进生转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后进生、用“心”、转化
后进生是有思想、有自尊、有主见、相对独立的人,他们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渴望能融入集体之中。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为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使他们由“我是差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发现的优点”,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不再消极地面对人生。下面是我们班一个典型后进生的真实案例和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丁涛,男,独生子女,16岁。原是八(2)班学生.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上课喜欢讲话,做小动作。学习没有兴趣,作业经常不交。父母对丁涛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丁涛的要求。
二、在校的表现
1、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除了物理成绩稍微好些,其他学科都是红灯,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2、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班主任很头痛;
3、容易冲动,喜欢带高帽子,犯了错误后容易激动,不冷静,哥们意气比较强。
三、制定方案,科学实现转化
首先,说服教育是第一途径。转变丁涛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丁涛喜欢的方式,如手机信息聊天。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丁涛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丁涛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哥们意气,帮别人打架,自己被打”这件事情,让丁涛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对他进行问题训练。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丁涛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丁涛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丁涛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自然而然和不需要专门注意地应用它们。
第三,激发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课堂上,情绪体验的性质和程度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丁涛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所以要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怀,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对丁涛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多给丁涛些奖赏,丁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就得到保证了,他的行为就会有很大改观的。
四、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1、耐心疏导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丁涛表现。让丁涛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丁涛的一些小毛病,如上课喜欢插嘴,吃东西。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唉声叹气,而是积极地去跟丁涛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丁涛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设身处地地为老师想一想,当你成为他的朋友了,他自然就会站出来帮助你,有损于你的事情自然就不会去做。
2、允许反复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转化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虽然道德认识已经有所改善,但是作为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其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不能保证知与行的一致。同时,客观的道德不良刺激,也会对其行为的转化产生消极的影响。错误反复出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他与同学一起出校,卷进一场严重的打架中,经调查得知,丁涛全然蒙在鼓里。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当时他都不知道什么人什么原因,完全是为了哥们义气,就帮别人打架了,还主动叫来了保安。从这次行为中,可以看出,丁涛的道德动机是好的,保护同学的行为,说明丁涛的道德认识有明显提高,道德情感也有明显改观。丁涛也在努力地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只是自制力还不够强。我认为这件事情是丁涛行为矫正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于是,我对他保护同学的行为,予以肯定,又通过问题训练引导他客观分析帮助同学打架的行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教育,丁涛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五、案例小结
1、转化方法
在转化过程中,我始终尊重丁涛,理解丁涛的行为,信任丁涛的行为,和丁涛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丁涛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丁涛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丁涛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丁涛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转化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案例反思
到底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需要转化的所谓“差生”?我认为,只要学生品行端正,不打架闹事,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即使学习成绩差,也可以称的上是“好学生”。转化“后进生”,主要转化成绩落后的学生,重要的还是转化行为表现落后的学生。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细微之处多观察,要对学生有爱心耐心,不论是什么的样的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有性格的。决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放任自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爱心,有句广告词说的好:“沟通,从心开始。”转化后进生也要从心开始!
(六)
体育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优势效应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陈美玲 2009年三等奖
摘 要: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德育干部,总要换来大部分人的惊讶、不解和怀疑。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体育老师在担任班主任,德育干部有着学科优势;时间、体能优势;人际交往上的优势。当好一名德育工作者,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只要体育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去学习,用心去管理,一定可以做好学校德育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师 德育工作 优势效应
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德育干部,总要换来大部分人的惊讶、不解和怀疑。在许多人的眼里,体育老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且一周一班最多三节课,和学生打交道不多,认为这不是误人子弟吗?经过多年的实践体会,我认为只要有个人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用心管理,体育老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因素。
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个基础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教育,它还包括思想情操、道德品质、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而中学时代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思想意识不稳定,可塑性强,这些无疑都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太多困难。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担任学校德育工作时可致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知识和思想行为能有一个良好的载体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些方面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可以得到最好的渗透和教育。 一次游戏、一场球赛、一个活动,足以调动学生的各项思想潜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修正自己的品行,使学生真正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合格而全面的新型接班人。
本文通过自己十一年的教育工作经历来解析体育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优势。
一、体育教师的学科优势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具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作用。班主任要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工作职责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竞争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德育工作更是要求我们做好这些,学校的德育才有生命力。其实,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没有活动没有载体的思想教育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而体育教师正是创设活动、开展活动的能手。在活动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激发和培养同学的竞争意识,在生理上、心理上对学生进行锻炼和教育。在班级建设中遇到班级的团队精神、互助精神、凝聚力的培养;体育教师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我们利用“抢占阵地”这个游戏,要在长3米,宽2米的垫子上站四十几位同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大家里三层,外三层紧紧地抱在一起,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最终全部稳稳地抢占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如果我们平时只是把“互帮互助”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学生们是难以真正理解的,也无法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而通过游戏的开展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游戏活动往往是一项集体项目,缺乏“互帮互助”的精神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游戏提倡协调配合,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互相合作去理解他人,理解周围,理解个人的成功是溶解于集体的成功之中的,理解了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而体育老师做为德育干部,在校运动会、课外活动、文艺汇演、春游等;学校的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的组织工作,都有着学科上的优势。如“亲子游戏”,开展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亲子游戏”明确了游戏的重点和目的是孩子与父母,是为融洽亲情关系,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相互协作,才能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称之为“亲子游戏”。这个游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亲子游戏”大赛——《两人三足》,各班都选出了N个家庭参赛。赛场气氛热烈非凡,学生和家长都非常踊跃。比赛时,父与子、母与女配对,两人各有一只脚绑在一起,按指定的线路行走,看谁走得快。这时配合得好,则两人动作协调,行走丝毫没有什么障碍,而配合得不好,则会手忙脚乱,洋相百出,参赛者和观看者都会被此情此景引得欢笑起来,在笑声中,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团结才能成功。通过许多类似的活动,体育老师在学生、学生家长心目的价值得到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具备特有的作用。
在工作过程中,我还发现体育老师还可以是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医生。青少年学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态、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理上体育老师对于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体格、体型的培训、感官的训练和左、右脑的开发有较彻底的了解;在心理上,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驱散郁闷情绪、克服羞怯感、减轻束缚感、消除一切不良影响、指导和预防伤病,对他们某些不健康的心理和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治疗,从而乐观地对待现实。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学生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合作意识和道德风尚。
最近流行的拓展训练,其实是体育游戏的一种延伸,活动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培养自信、果断的工作学习作风,通过从攀岩、背摔、钢丝桥、胜利墙、电子篱笆、齐心协力、过电网等活动开始。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为了搞好这些活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能利用专业优势去指导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世界观和集体观,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体育教师的时间、体能优势。
体育教师相对于“主科”教师会有多一点下班时间。学校的课余训练让我们大多数体育教师常年累月第一个迎来黎明,最后一个送走晚霞,与烈日为伍,与风沙作伴。这也保证了体育教师在校时间相对较长的特点。体育教师平时有少量的备课,很少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这也保证了体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特别是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下午,而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大多安排在上午,这样班主任就有更多的时间到班级去参加听课;找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找同学谈心。这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投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这就是在老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情感的时候。”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接触需要时间。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去了解学生和参与管理。
体育老师大多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有坚强的意志。健康体魄是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体育老师经常锻炼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够承担较重的工作负担。体育老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工程师”。精力充沛,体魄健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教师身上的体现,这本身就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无形感召力。体育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学生有这样的班主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觉积极的参加身体锻炼,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规律,只有身体练好了,一代才会比一代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
三、体育老师在人际交往上的优势。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偏爱其心目中的优秀生而冷落中等生,厌弃后进生;对优秀生实行种种“优待政策”;对中等生不太过问,听之任之,;而对后进生则不关心、不尊重,对他们的态度简单粗暴。学生常常感到不公平,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很为不利。体育精神的公平、公正深入到每个体育教师的心中,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原则,所以学生喜欢体育老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平。体育成绩不象其它学科经常排队、评比,活动的内容大部分还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出现。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在对待后进生上,很多班主任在后进生的转化上伤透了脑筋,但是体育教师当德育干部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体育教师一般个子高大、形象威严,单只这一点,再“调皮”的孩子,也不敢惹体育教师;其次那些平时最“调皮”、“最捣蛋”的孩子,往往都比较喜欢体育活动,因此担任了德育工作的体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体育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能慢慢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消息是最灵通的,学校内外的一切风吹草动,他们都了如指掌,而他们的最亲近的老师,又往往是体育老师,这样就让许多不利学校的事情消失在萌芽状态,即使发生了一些事情,也能及时妥善解决。
体育老师在平衡发展学生的各科成绩、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根据以往的观察,主科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其班主任的课学生学习成绩要明显比其他学科好,特别容易造成偏科现象。我自己中途接班的班级,原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在年级段中,英语的各方面成绩均名列前茅,说明他们不笨,但其他各科包括体育都排在年级段的后面。这就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问题了。新课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各科成绩全面平衡发展,而体育教师当班主任则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因为班主任是体育教师,学生在学习中不会特意偏向哪门学科,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情况进行学习。同时在考试复习阶段,体育教师当班主任相比其他教师可以更好的分配各学科的复习时间和自修安排,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非主科老师当班主任,往往能有效控制学生的课余负担。例如,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就可以发挥老师的自身特长,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体育锻炼,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既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又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在心理、生理上得到释放,更利于全面发展。
体育老师接触学生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一个体育老师不仅授课班级多,而且还要组织全校的早锻炼、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和组织全校性集合活动等。体育老师除上少许室内课外,大量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项工作,多在户外广阔的大自然中进行,活动的空间相当广阔。绝大部分的体育老师的性格外在、开朗、直爽、热情、乐观、善于交际,在集体活动中有较大的亲和力、内聚力,且对学生要求严格。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如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合作性等,这种特点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相似,和体育运动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协调、融洽。“信其道”,必然“亲其师”,大部分体育老师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据调查,学生喜欢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的老师。体育老师开朗、豁达的这种性格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学生沟通更轻松、更容易,对学校工作的开展当然大有裨益。
总之,我认为体育教师当学校德育干部是具有很多优势的,自从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班主任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与爱戴,成为许多人羡慕和渴求的工作。有人说,没有当班主任的教师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半个教师;也有人说,只有当班主任才能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和幸福。多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这一点。能不能当好一名班主任、德育干部,能不能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我相信只要我们体育老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去学习,用心去管理,一定可以做好班主任、德育等方面的工作。
(七)
活用教材,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潘光军 2009年三等奖
【摘要】充分发挥牛津英语教材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加工教材、活用语言、巧设活动,提高英语堂课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堂课教学,加工、活用、巧设,教学效益
自实行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来,南京地区的英语教学一直应用牛津版教材,优点很多,让人耳目一新。按照模块安排的单元教学,突出了每个单元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衔接性和循序渐进性;学生的基础知识、口语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有益培养;无论是教材的版面设计、插图、知识结构,还是文化背景、语言材料运用的真实性、趣味性、地道性和丰富性方面,相比以往的教材,不可同日而语。如操作得当,确实可让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英语能力得到提升,但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实际中,课堂活动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Chalk and Talk”的局面后,不少教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英语课堂教学常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而且许多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全体师生的活动,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发挥其最大效益,却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三种方法。
一、加工教材,使其操作合理化、效益最大化
新教材有着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生词太多、太难,阅读量太大,编排不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任务难以完成等弊端。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灵活使用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从于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可变的,是可以开发的,是可以发展的。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改、编等加工处理。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例如,牛津9A Unit2 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课时,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上漫画部分Eddie 和Hobbo的对话,谈论到颜色——哪一种颜色穿在身上好看(Colour looks good on sb.)。同时,呈现句型:would rather do sth.A than (do) sth.B;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然后再上Welcome to the unit,学习彩虹的七种颜色—赤(red)、橙(orange)、黄(yellow)、绿(green)、蓝(blue)、靛(indigo)、紫(violet)。最后再到Amy和她堂妹谈论彩虹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安排很乱,不如调整顺序,先上Welcome to the unit,学习彩虹的七种颜色。然后再到Amy和她堂妹谈论彩虹的对话。最后上漫画部分Eddie 和Hobbo的对话,谈论到颜色——哪一种颜色穿在身上好看,并呈现三个句型。这样安排显得有条理,一环套一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易于记忆,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再如,牛津9A Unit2 Grammar(1) 课时,教材安排先上would rather…than…,通过Amy和Millie的对话Planning to go shopping归纳would rather和than后都应跟动词原形。再上prefer…to…,通过九(一)班学生在服装店的购物,多次操练句型prefer…to…,归纳它的用法:prefer和to后跟名词(sth.),或动名词(doing sth.)。笔者认为教材这样上更好:先上prefer…to…,再上would rather…than…。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因为由复习上一课Vocabulary中找近义词(synonyms)的两个游戏,问:Which game do you like better? 答:I prefer game A to game B.game A和game B 都是名词,过渡到Prefer A to B 再到prefer doing A to doing B.上完之后再上would rather do A than do B,并比较两个句型的用法区别。我们应注意到would rather…than…中只能跟动词原形而不能跟名词,这样安排显然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穿插一些句子让学生翻译、操练,可以是汉译英、汉译英,可以是看图对话,也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如用刚学的句型造句。总之,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堂训练、当堂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好,“事半功倍”,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活用语言,使其运用魅力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媒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教师不但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而且应注意语言传授的趣味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在平铺直叙的课堂中,学生听课容易走神,甚至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景,提高吸引力,充分利用体态语言的生动性、会话语言的趣味性以及设问的创新性。
1.利用体态语传递师生情感
体态语是通过身体动作、表情或神态传递某种特定意思的语言。体态语不仅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及感染力,而且有助与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教师提问时一个淡淡的微笑加上期待的眼神,学生就能获得鼓励的信息:Have a try? 一个疑惑的眼神,加上脑袋微微倾斜的动作,学生就会明白老师的意思“Are you sure? 耸起双肩,双手一摊,意思是:I am sorry, you are wrong. 点头微笑给学生的暗示是赞许:Well done. 会意的摇头给学生的是鼓励:Never mind.Please try again.形象、直观的体态语节省了时间,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有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教与学互动活动的情感纽带,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无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2.利用会话语言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
会话语言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交际工具,教师应巧妙地利用会话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让每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取语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一般用“What about you?” 或 “What do you think of…?”但教师可以用 “Who can give me a better answer?” ,“I am sure 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his opinions?” 等鼓励性的语言,就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自信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三、巧设活动,使其形式多样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发现自我,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Controller)和训练者(trainer)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引导者(leader)、参与者(participant)、商讨者(prompter)、资源的提供者(resource)和咨询者(assessor)。另外,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难度要适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围绕教学目标外,更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应将趣味的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到最优化。
1.借助竞争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挑战的擂台
例如,在进行牛津英语9AUnit 5 Integrated skills 教学时,在听完第一遍听力材料(Film festival)后,可安排四个小组在听第二遍听力材料时进行比赛,每组选一个代表就三段材料Tales of Old Beijing, The World of Dinosaures, Love of Ship选一段材料上黑板来分别写出答案,看哪一组写得正确率高,哪一组写得好、写得快。做得好的小组或同学予以口头表扬或给小组加分,在上课结束时进行统计,选出优胜组。这样,既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又让小组之间进行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具体操作如下:
Films Items |
Tales of Old Beijing |
The world of Dinosaurs |
Love Ship |
Type of film
|
a three-hour documentary that shows you what Beijing was like many years ago |
a science fiction film about dinosaurs |
a romantic film |
Name of cinema |
Olmpic Cinema on Olympic Road |
Sunshine Cinema on Sunshine Road |
ABC Cinema on Forest Road |
Storyline
|
the story of a family that lived in the hutongs
|
a baby dinosaur is chosen to be the future king of the dinosaur family. |
a woman falls in love with a man when she travels on a ship, but when they start to plan their future together,something terrible happens |
2.借助趣味性的活动为学生搭建欣赏的看台
例如,在进行牛津英语9A Unit 2 Integrated skills 教学时,Speak up 部分就穿衣有提建议(Giving advice)的活动,教师可播放一段范伟和赵本山的小品“话疗(Talking Therapy)”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自编小品,除了颜色疗法(Colour Therapy):使用颜色改变人们的情绪(change their moods)和改善人们的生活(improve their lives)外,还有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音乐让人感到舒服(comfortable)、兴奋(excited)、精力充沛(energetic)、高兴(happy)、悲伤(sad),运动疗法(Sports Therapy),休息疗法(Resting)和其它疗法,如:旅行(traveling),看电视(watching TV),打电脑游戏(playing computer games),读书(reading),购物(shopping)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紧扣主题,活动的难度应难易适中。同时,合理安排活动所需的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教师应把握好时间,给学生清晰明确的指令,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3.借助表演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将课堂变成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例如,在进行9A Unit3 Main task 的教学时,就青少年的压力问题(Stress among teenagers) 设计一个采访活动,让一个学生扮演采访者(Interviewer),其他的学生扮演被采访者,他们之间的对话可以这样展开:If…,what should you do? 学生们可从someone laughs at you/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do your homework/when it is too noisy at home and you cannot do your work/you are worried about exams/you are feeling stressed等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pay no attention to him/her, plan my/your time more carefully, let my/your parents know the problem, share my/your problems with a friend or family members, keep the worries to myself等展开对话。教师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支架(scaffolding)。所谓支架,就是由更有能力的同伴或者成人提供帮助,搭建支架通常意味着在儿童学习的早期阶段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支持,然后再逐步减少这种支持,尽量让儿童自己逐步承担起学习的任务。然而,现行课堂活动中,许多学生没有得到必要的支持,他们往往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指令而跟不上活动的节奏。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4.借助合作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的平台
例如,在进行9A Unit6 Integrated skills 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就两个嫌疑人(Suspect) Wang Gang 和Xie Yiming谁可能是绑架者(Kidnapper)展开讨论。教师可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组,充分借助活动的合作性,为学生创造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相互配合,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学生在激烈讨论、相互合作、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所学的知识。具体设计如下:
Group 1:介绍绑架案的案情(Introduce the kidnapping case):Sometime between (1) 7p.m. and (2) 8p.m., Guan Dawei’s (3) son,Guan Fei was kidnapped .The victim is (4) four years old and about (5) one meter tall . He was wearing a (6) red T-shirt , blue (7) trousers and a brown (8) jacket .
Group 2:介绍嫌疑人1(Introduce Suspect 1):Our first suspect is (9) Wang Gang. He is a (10) postman and has known Guan Dawei for (11) about 7 years. However , he (12) does not know the boy who was kidnapped . He went to Guan’s house on the morning of 28th (13) October ,But in the evening he was at (14) his sister’s wedding .
Group 3:介绍嫌疑人2(Introduce Suspect 2):Our second suspect is (15) XieYiming. She is a (16) hairdresser and has known Guan Dawei for (17) almost two years. She (18) knows the boy who was kidnapped .She went to Guan’s house on(19) 28th October , and left the house at (20) 7p.m. .
Group 4: 针对案件和嫌疑人提问题(Asking some questions):
1.What is Xie Yiming’s job ?
2.How long has Wang Gang known Guan Dawei ? What about Xie Yiming ?
3.Did the two suspects go to the Guan’s house on 28th October ?
4.Where was Wang Gang at 7p.m on 28th October ?
5.Why did the kidnapper kidnap Guan Fei ?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内容而言,教学活动既要有训练活动(practice activity)、记忆活动(memorization activity),又要有理解活动(comprehension activity)、应用活动(application activity)、策略活动(strategy activity)、情感活动(affective activity)、反馈活动(feedback activity)和评价活动(assessment activity)等;就组织形式而言,既要有个体活动,又要有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就学习方式而言既要有自主学习的活动,又要有在竞争中学习和合作中学习的活动。但采取何种活动形式要取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为出发点。
四、结束语
在处理教材、语言及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原则:
1.树立开放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系统,教师要想让英语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必须从开放的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过程、开放的活动空间、开放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凸显英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2.立足课堂,遵循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树立英语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突出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借助语言和表情的表意作用中所体现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
5.设计的活动应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趣味性、交际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顾曰国.1998.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梅德明.2004.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叶澜.1999.“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
(八)
给“课堂大餐”加点“幽默”的调料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姜明伦 2008年二等奖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兴奋度,而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兴奋度的激发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老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适度、合理地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对教学中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都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课堂幽默 幽默的作用 幽默的妙用
中外教育调查显示,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是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精神放松。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磁场”。在课堂上注入“课堂幽默”这种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笔者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下面就结合化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幽默”的作用:
1.以幽默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动机
巧妙地幽默导入新课可以先声夺人,紧紧捉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收到 “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例如,在讲初中化学《爱护水资源》时,一开始我就故作严肃地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个人都来当一次法官,来听一听新河(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河)的控诉”,同学们听后先很愕然,继而流露出期盼的眼神,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高效。又如在讲《CO2的性质》时,我走进教室,放下书本,闭上双目后说:“请大家和我一道做深呼吸,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同学们有些丈二和善摸不着头脑,但立刻安静下来,跟着口令认真地做着。“同学们,这一呼一吸之间有何感受”,“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太爽了” ……大家急切地回答着,看火侯以到,我微笑着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
2.幽默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表述式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也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要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以运用幽默艺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使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兴奋状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甚至有些错误一错再错。恰当地运用幽默,使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错误,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有效避免再犯。如在书写二氧化碳(CO2)的化学式时,总有些学生在不经意间常写成CO,我在讲评时说:“请同学千万注意,别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毒气弹哟”,听之学生大笑,错误在笑声中得到深刻认识和改正。
小飞是个聪明好动而又倔强的孩子,虽说是初三的学生了,但还特别喜欢孙悟空。上课总忍不住地要动。一次课上他又不认真听讲,坐在凳子上乱动起来。我停下讲课,做若有所思状,说:“看来我们的小飞同学要和他的偶像孙悟空一比高低,看谁更好动吧!你瞧,他上课还在练习呢,真是废寝忘‘学’呀!”同学们“哈哈”笑了起来,而小飞听出我话里的意思,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随而端正地坐好了。有欢声笑语的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集中精力的。
4.幽默应对偶发事故变, 润物无声
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事件出现后,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时对学生厉声指责,往往会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幽默应变,灵活机动地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到批评和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就好多了。
有一次去上课,上课铃响后,可教室的门却紧关着。我用力敲了几下,依旧没人开门,而且里面明显有幸灾乐祸的笑声。我转身从教室后面进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我“怒发冲冠”的表演。我环视一周后轻松地说:“社会上走后门的风气很盛行,不好,不好。今天我走了一回,是被逼的。希望同学们以后别再逼了,走后门是违法的。同学们这样做也是不礼貌的。”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学生也在幽默中受到了教育。
5.幽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教学幽默作为教师高雅情致的流露,得力于教师豁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幽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具有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 “课堂幽默”的妙用
1.巧用反语
对学生进行教育,故意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即把褒义的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或将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从而在幽默趣味中掌握知识,陶冶身心。如在初中化学《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中,要了解香烟烟气中的有毒物质。同学们都知道吸烟有害,而事实上学生中有不少“小烟民”,对此我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作了一次精彩的总结: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五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度咳嗽,小偷不敢上门。二是节省了衣料,咳的时间一长,逐渐成了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就用不着化装了。四是能给肺做免费的纹身,能将其染成漂亮的绿色。五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资料记载,烟民的平均寿命要比非烟民短,从小就吸烟的人,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这里的“好处、防小偷、节省了衣料、纹身、永远不老”等,句句击中要害,使学生在带着惊愕的笑声中深受了教育。
2.善用比喻
化学教学中运用一些形象性的语言,采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一些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化,富教学内容于情趣中;再用一些有趣、押韵且富有魅力的诗词来描述化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给人耳目一新,引发好奇和激发兴趣。
例如:(1)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比喻为商品买卖中交钱和接钱的关系:
买卖同时交接款,氧化同时有还原;得失电子数相同,好似买卖一样钱。
(2)浓H2SO4溶于水放热: 老者生来脾气躁,每逢喝水必高烧;
(3)98% H2SO4有腐蚀性: 高寿虽已九十八,性情依然不可交。
(4)催化剂: 助人为乐,促成姻缘,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3.活用学科术语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夏日午后的第一节课,同学们常常昏昏欲睡,你在讲台上激情飞扬,而学生则在台下反应不冷不热。有一次,我灵机一动,便学着电视里正热播的王保长的腔调说:“喂,平日里大家都…都…都是氧分子,一个个活蹦乱跳,现在咋…咋…咋的都成了惰性气体咯?要不要来…来…点催化剂吗,促使大家快……快速反应?否则,桃李不言,先生不悦噻。”学生们哄的一声笑了,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接着下来的课一个个注意力集中,效果很好。这再一次证明了,风趣的语言,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驱散各种干扰因素,从而乐听不厌。
4.灵活应变
课堂教学中有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故,在我一次公开课的比赛时,上课铃响后,我刚踏进教室门时,天花板的表层突然“哗”的一声,脱落下来很大一块,面对突发事件,学生嘘声一片,正当领导、老师、学生愕然之际,我迅速调整过来,微笑地对大家说:“平时上课前总是很安静,看来今天有点不寻常,你看,连天花板都来凑热闹了,我们可不要辜负了它的一片好意,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好不好?”“哗哗哗”的叫好声和学生的掌声中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开始了。天花板脱落,是突发事件,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冲击,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和风趣的语言及时化解了窘境,拉近了讲课人与听课人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幽默的润滑剂在特定情境下它可以化尴尬为和谐,化被动为主动,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妙用谐音
利用汉语的谐音,可巧妙地将一些知识点简洁化、趣味化,以达到帮助记忆的目的,这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如在中学化学教材里,演示电解水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并熟记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是教学的重点、易错点,我们知道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可以利用谐音将负极产生H2可记为“负氢”(父亲);在《元素》课题中,记地壳中排位前10的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 可利用谐音——养闺女贴锅盖,哪家没青菜;在实验室用KMnO4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我们知道正确的顺序是检查气密性—装药品—固定试管—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导管离开水槽—熄灭酒精灯,可以利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注意不断总结,诙谐趣味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6.适度夸张
曾听过一节高二生物课——“遗传和变异”,教师的开场白是:“曾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为什么刘德华长得那么帅,而我却长得这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不是我的错,全是遗传惹的祸!”听了教师这略显夸张的自嘲,学生朗朗地笑开了。上课的兴趣也上来了。
……
给学生点幽默吧!他们会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感染下,产生一种亲切、信任感,这样会使师生心境默契融洽,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在使用幽默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课堂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因此,说的过于深奥曲折,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2.运用幽默语言,教师出发点应该是真诚的、善意的,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温暖感、真挚感和信任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3.幽默的内容要始终坚持与教育学生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寓教于乐,这样的幽默才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幽默应做到适当。 教学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形式,但它的美在于使用适当。表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教学幽默的质,就是教学幽默必须不是低级趣味的,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不是过分的玩笑,而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教学幽默宜精不宜粗。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最直接的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好学”、“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在成功的课堂里人们听不道枯燥的说教和布道,看不道刚性的威逼和强制,洋溢之中的是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在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趣味性上下功夫,才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魅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幽默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多元的智慧,敏捷的思维,口语的畅达,还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拓宽,不断深化,才能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