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纵横>>科研之窗>>教师博客>>阅览文章

(读报287)转:学校的事,家长也有发言权

发表日期:2010/11/5 10:28:51 作者:无 有1110位读者读过

学校的事,家长也有发言权

——南京建设中小学校务委员会纪实

本报记者 刘华蓉

 

  一所新建小学办学3年后,在上级组织的公开测评中,家长对办学绩效的满意度高达100%,其中非常满意的占93.6%。新建校何以得到如此高的满意率?南京市汉江路小学校长许彩霞告诉记者:成立校务委员会功劳最大。

 

  南京史称“天下第一文枢”、“东南第一学”,教育积淀深、氛围浓,老百姓对教育的期许也格外高。1000多所中小学,80多万师生,牵涉到全市几乎每个家庭,各种矛盾和问题随时可能出现,要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实不易。但是,南京却在2008年、2009年两度蝉联“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说到个中奥秘,南京教育界的人总要提到中小学校务委员会,这项历经8年探索实践的现代学校制度创新,赢得了越来越多人对教育发展的支持,打通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通道。

 

  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管理

 

  校务委员会成学校管理重要“一翼”

 

  在相当长时间里,应对择校、减负等热点难点问题,南京着力推进依法治校,花了很大精力抓“一校一章程”,希望借此提高学校规范管理水平。但很快,大家发现,有很多边缘性、交叉性的问题,仅仅依托校内章程根本无法解决,而减负、择校、乱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更是难以解决。

 

  南京在全国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制度创新在教育的新发展中尤为迫切。

 

  提出要让城市“因教而名”的南京人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的不足:民主管理和开放办学的程度还不高,家庭、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力量凝聚和智慧发挥还不够;家长、社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还不多,以学校为轴心的组织管理架构,不能适应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要,需要构建新型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参与的教育管理共同体。这些不足,正是人民对教育还不能完全满意的主要原因。

 

  “教育有了问题,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解决。建立起来的机制和制度,一定要能有效解决问题。”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说。

 

  校务委员会制度应运而生。按照设计,南京中小学的校务委员会主要由校方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主要职能是提出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意见建议,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审议决定有关学生管理和发展的重大事项。

 

  试点初期,校务委员会主要作用是“咨询建议”。但没有纳入学校管理体制,缺乏明确的工作内容和程序。2007年,处于困惑中的南京恰好赶上教育部支持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南京市申请将校务委员会纳入此项研究,并得到教育部主管部门的支持,从此开始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在更多学校进行试点。

 

  经过实践,南京逐渐形成了“一主两翼”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校长负责制为主,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为两翼,教职工代表大会侧重协调学校内部关系,校务委员会侧重协调外部关系,构成辅助决策系统。对涉及教职工和学生管理、发展的相关事项,必须经过辅助系统的前置性审议,才能转化成学校或者校长的决策,并通过学校其他执行系统得到落实。

 

  主要制度框架确定后,《校务委员会工作规程》、家长义工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等其他制度也不断得到制定和完善。一个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框架,在南京就此形成。

 

  参与试点的84所学校,几乎都尝到了学校制度创新带来的好处。在历经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后,终于换来了这样的结果:直接提高了老百姓对南京教育的满意率。鼓楼区是南京名校最集中的地区,也一度矛盾比较集中、敏感问题较多,该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云龙告诉记者: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学校办学水平有了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认为,南京推进的校务委员会建设是基础教育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

 

  有关专家也肯定了南京校务委员会在中小学管理中的作用:它不只是充当了润滑剂、保护膜、资源库、联络站,更重要的是还成了办好学校的智囊团、设计师、裁判员。 

 

 

 

  家校共同谋划学校发展

 

  开放民主带来办学活力与和谐

 

  20069月,南京市汉江路小学成立。这所被3所南京名校的分校包围的新学校,只有9名教师,学校日常运转都困难。好不容易招收了100多个学生,但第一个学期就有30多名学生择校离开。

 

  在最困难的时候,学生家长成立的家委会成了支撑学校的重要力量。“学校运动会,家长是裁判员;音响系统没有老师懂,家长主动担任了调音师。元旦庆祝会,家长是设计师兼化妆师。集体舞比赛,家长是司机、摄像和场务。家长和我们一起建设着学校。”校长许彩霞说。尽管只有9个教师,新学校却很快运转起来。

 

  学校尝到了资源整合的甜头,申请参加南京市开展的校务委员会试点,成立了校务委员会。

 

  按照南京市的设计,校务委员会不同于传统的家委会,不仅仅是资源的提供者,还必须纳入学校管理体制框架内。南京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秦雯告诉记者,从管理角度,校务委员会应作为“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重点通过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协调学校外部关系,弥补现行管理体制中的缺位,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校务委员会这一新机制让80多所试点学校的校长和许彩霞一样,工作顺手了不少: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标准,怎么办?校务委员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在参与决策中注意到了法律问题;政府部门工作人士把对有关政策的掌握和了解用到了决策中;教育专家对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和理念加以指导,还亲自参与对教师的培训。

 

  新学校怎么发展?该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在校务委员会的策划下,家长们献计献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汉江路小学“水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成型。校园规划、环境设计和建设、学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有校务委员会的影子。

 

  校务委员会的最主要特点是开放,把学校的决策权向校外开放,在推进决策民主的同时,带来了和谐:“学校对家长封闭的结果是形成双方沟通障碍,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成立校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能够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越来越受到周围社区居民和孩子的欢迎。”许彩霞说。

 

  校务委员会的特殊身份,使之成为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帮助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云龙告诉记者:南京市29中新校区搬迁时,部分家长反对,甚至写出公开信,但在校务委员会的沟通下,家长们对学校的决策理解了,也支持了。桃红中学的食堂管理一度引起家长不满,学校及时通过校务委员会征求家长的意见,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付诸实践后,家长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

 

 

 

  从众说纷纭到众人齐心

 

  有效沟通让教育难题迎刃而解

 

  “孩子个子长得快,建议校服裤子统一预留一点边,方便放长。”

 

  “反光条在上衣背后,孩子一背上书包就挡住了,建议反光条从背后延伸到衣袖上,这样更醒目。”

 

  这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务委员会的委员们正在讨论校服问题。

 

  校务委员、学生家长刘泳提前征求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把意见和要求带到了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的决定和建议随后又在家长和学生中进行“民意调查”,把补充意见又提交给学校。

 

  都说众口难调,但是长江路小学的新校服却得到了学生和家长100%的认可和满意,以前不爱穿校服的学生,天天穿着新校服上学。

 

  作为南京第一批参加校务委员会试点的学校,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深受其益:校长负责制推出多年了,但是校长的办学理念要真正得到实施,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干扰,尤其是遇到社会敏感问题,校长很紧张,生怕被误解。但推行校务委员会制度后,学校重大活动、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重要决策,经过校务委员会协商讨论,决策出台后,引发的争议少了,实施起来更顺利。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校务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家长义工实施方案”,让更多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如上学路口执勤、参与学生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协助、组建家长教育团、协助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帮助学校解决了不少多年想解决但解决不了的问题。家长们付出了劳动和汗水,对学校的满意度反而上升。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生告诉记者:通过校务委员会,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记者了解到,南京不少学校的收费问题、办困难班问题、学生午餐费问题,正是校务委员会出面,想出了办法,既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实际困难,又保证了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

 

  记者了解到,经过8年的实践和积累,南京将在全市进一步推行建立校务委员会制度,扩大研究成果。

 

 

 

  ■短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南京探索的校务委员会制度,不仅加强了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推进了依法办学,而且推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学校的民主管理,扩大了办学决策的社会参与面,赢得了更多办学合力,是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南京的探索和实践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要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找办法。依托家庭、社会的支持,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谋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把每个与教育相关的人,变成发展教育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教育事业才能赢得最广泛的支持,才能赢得和谐的发展氛围和环境。

 

  南京的探索和实践也提醒我们: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最重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教育事业发展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事实证明:解决教育难题,必须依靠制度的创新,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解决。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合,尤其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与评价制度的改革相结合,这也是南京在继续推进校务委员会建设中的重要经验。

 

  检验制度和机制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南京的校务委员会创新,经受了这样的检验,所以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带来了对教育的高满意度。

 

  《中国教育报》20101029日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