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题目上的“问题”(一)(二)(三)(四)
发表日期:2011/11/9 10:45:45 作者:无 有1157位读者读过
课题题目上的“问题”(一)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永和
最近,参加了一项课题评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忙得晕头转向。总体看,这次申报的课题好于往年,但是,在评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课题的评审,严重的会影响课题的立项,值得课题管理者和课题研究者高度重视。
一、不实在
1.《儿童幸福课程开发……》:一是课题太大,“儿童幸福课程”不是一所学校能够承担和完成的;二是理解有歧义,是“儿童幸福”的课程,还是“儿童”的“幸福课程”?结构不同,理解就会不同。
2.《小学有效教学的深化……》:“有效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尽管有“小学”和“深化”加以限制,但是,“小学”的范围依然很大,而“深化”没有参照,因而并不影响该课题的“超大”。相类似的题目还有《初中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
3.《优质课堂教学……》:如果没有看错的话,这应该是一本专著的题目。一无年段限制,二无类别限制,三无学科限制,四无要求限制,……天底下任何学校也是难以独立完成的。
4.《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像是一项工作研究,是“实验教学”的工作研究,只是限制了一个范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已,从哪里研究呢?怎么研究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均不清晰,因而显得大而空洞。
5.《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这也像是一项工作的研究,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没有内容,没有结果预设……如果考虑“农村学校”,应该可以加上农村作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题目上一点相关信息也没有。
6.《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便于界定却难以琢磨的概念,可能会很空洞;而且,“价值取向”应该由教育部规定吧?我们研究了有什么作用?
7.《顺应儿童文化发展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除却“顺应儿童文化发展需要”这个限制语,剩下就是“课程变革”的研究,而“课程变革”又大又空,似乎还不能等同于“课程改革”。
8.《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小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综合素质”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这样的研究面广量大,难以抓住重点。而且是“培养”研究,怎么培养?也没有切入口,让人摸不着头脑。
课题题目上的“问题”(二)
二、不通
9.《中学物理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设计……》:且不说“动态生成性课堂”“花枝招展”,让人费解,因为“动态生成”不应该能够成为课堂的特征,我想强调的是“动态生成”可能不好进行“教学设计”,否则,设计出来的可能不是“生成”的,而是“预设”的。
10.《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觉得是可以的,因而,说“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也勉强说得通;但是,说“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整合’”就难以理解了,如果说“生命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还能说得通。
11.《初中作文生成性模仿……》:“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现代汉语词典》)。很难想象,这样的照着样子做和“生成性”有什么必然联系,似乎不应该有什么“搭界”,因此,“生成性模仿”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12.《高中物理审美化教学的实践……》:“审美”就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从词语搭配习惯看,“审美性”是一种特性,一种特点,而“审美化”就是彻头彻尾的,全过程的,因而难以解释,而且,“审美化”和“教学”连在一起,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以操作。
13.《中学生“听力”在英语学习中“易位”……》:首先,“听力”“易位”说不通,“易位”应该是换个位置的意思,“听力”也能换位置?换到哪里去?评审人看不懂往往要看课题自己怎么解释,课题解释“易位”是“改变、变味、错位”,这就更不通了。
14.《小学数学教学渗入感情教育……》:题目是说把“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入“感情教育”,还是将“感情教育”渗透入“小学数学教学”?我以为,如果是把情感教育渗透入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入感情教育的研究”。
15.《激活乡土文化,建构整合课堂……》:看样子就不像一个课题的题目,而像一篇文章的标题。“激活”“乡土文化”肯定动宾不当,而“建构整合课堂”一定有歧义,“整合”是动词还是形容词,理解不同意思不一样。
16.《初中政治学科事件分析题解题能力指导……》:仔细分析,这个题目应该少了一个“提高”或者“培养”,缺少这样的词语,“解题能力”就失却了发展方向。而且,最好删除“指导”,加上“的”,更加通顺和明确。
课题题目上的问题(三)
三、不懂
1.《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初中开始,是不是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呢?而且,“农村”在本课题中有什么意义还有待考察。
2.《“生成——探究”式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生成”也好,“探究”也好,都是生物实验教学常有的方式。但是,“生成”与“探究”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从“生成”到“探究”,还是从“探究”到“生成”?个中关系难以理解,不能成为什么“式”。
3.《“探究——体悟——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这个命题让人们感觉是一个先后次序,先“探究”,再“体悟”,再“渗透”;如果说“探究”和“体悟”还能有先后,“渗透”在这里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如果“渗透”是“深入”的意思也许还好理解一些。
4.《“活力——探究型”教学模式下农村薄弱初中……》:且不说这样的模式与农村薄弱初中有什么必然联系,就是“活力——探究型”就让人难以理解:“活力”和“探究”不在一个层面。
5.《基于初中生物教学的“环境保护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范围太大,而且,“理论”不是一线教师的“长项”。“基于初中生物教学”让人不懂,也许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吧?
6.《“尝试、诊断、发展”视界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突破,应该有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尝试、诊断、发展”让人看不出是一个什么视角,三个概念之间关系混乱。
7.《提升品位有效教学的技术路线的研究》:首先,研究“技术路线”让我们匪夷所思,一般是根据技术路线来研究教育问题。而“提升品位有效教学”却又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不好理解。
8.《指导名著阅读,提高读写能力》:这是一个结论,不是研究课题,我们还要研究什么呢?而且,指导的是名著阅读,提高的是“读写”能力,“写”是从哪里提出的呢?
9.《基于“预习导航”模式的高效课堂实践研究》:如果是“高效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似乎要好理解一些,更重要的是“预习导航”模式,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预习导航”最多是一个方法,距离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
10.《“三动一测”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作者肯定会对于“三动一测”加以解释,“三动”是哪“三动”,“一测”是哪“一测”,但是,“三动一测”并不具备深刻的意义,也缺乏必然联系。
11.《“成功是一种习惯”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本无可厚非,但是,“主题阅读”的校本课程就值得思考了,而且,“成功是一种习惯”是一个结论,并不是阅读的主题。
12.《采用活动教学,提高第一学段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活动教学”是一个不好理解的概念,而“第一学段”就更加难以理解了,或者是让我等难以理解。课题应该让人人理解。
13.《小学语文展示教育研究》:课题简洁却并不明了,特别是“展示教育”,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教育学生学会“展示”,还是“展示”本身是一种教育,还是通过“展示”进行教育?
课题题目上的问题(四)
四、不简
1.《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小学生阅读可能不是阅读兴趣问题,而是阅读的可行性问题。而且,“关于”二字纯属多余。
2.《追寻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有效性》:“追寻”“有效性”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用在课题上,与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格格不入。特别是“数学学科”中的“学科”二字也属于多余,所有人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学科。
3.《以基于学生认知的问题链驱动方法生成的教学研究》:这个问题需要读好几遍,也未必能够理解拟题人的意思。是不是“以问题链”驱动“方法生成”呢?让评委头疼是拟题人的大忌。
4.《基于现实,促进“对话——互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且不说“对话——互动”这种臆造的模式有什么问题,而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靠“对话——互动”能行吗?特别是“基于现实”放在开头有必要吗?
5.《中学历史课程学术型课堂境界的构建研究》:“建构”“课堂境界”是不是有点搭配问题?“学术性课堂境界”可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新概念。但是,“历史课程”中的“课程”应该是多余的。
6.《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已经很复杂了,世界上有多少“教学方式”?拟题人知道吗?还要同时研究“学习方式”,拟题人知道世界上“学习方式”还有多少?
7.《中学生物教学中差异教学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差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至于关注差异的教学就更加复杂了;还要研究“合作学习”?如果把“差异教学”和“合作学习”联系起来,也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