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纵横>>科研之窗>>课题动态>>阅览文章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发表日期:2008/2/20 9:13:02 作者:无 有1133位读者读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坚持六个“必须”,之一便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起步阶段的重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阶段。实施基础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施创新性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将深入开展 “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体现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服务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校在教师服务意识的转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有很多如何服务于课堂教学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有很多教师还没有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已构建出服务化教学模式的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和提炼,继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我校教师不仅懂“教师服务意识”的理论,更要学会如何操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有必要继续深化研究。

(三)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准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没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导致课堂教学主次不分,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服务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走向成熟,备课进入科学化,课堂设计形成风格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探索中学课堂教学规律的需要

实施“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研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优化教法与手段设计的过程。是丰厚教师内在底蕴的渐进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想,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各项综合能力的一种磨练过程。

二、课题的界定

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行为,而意识是一种思想,总的来说,服务意识就是反映服务这种行为的思想。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上帝”,从另一层面上讲,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怎么样来衡量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服务意识,主要是看他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于学生的行动。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我们认为,服务意识表现在课堂文明用语上,表现在课堂优秀的教学设计上,还表现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服务意识应该是平等、开放、互助的。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充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少年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由于学习使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于灌输者。这就是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在科学观的指导下,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适应我校校情的,与新课程理念同步的,满足于学生终生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教学管理精细化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有效管理。

4、通过课题的研究,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将教学推向科研的轨道,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转变教学观念

(1)课程观:努力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于课程之中

(2)学生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教学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2、转变教学行为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2)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3)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4)由“蜡烛”向“阳光”转变 
(5)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6)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3、转变教学手段

4、转变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校各班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课、研讨等,为及时了解课堂中的教师服务意识的基本情况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教育经验总结反思法:即对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3)文献资料研究法:即对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及时捕捉课堂中教师观念改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研究问题。

(4)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5)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区市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2)课例

在校级以上教学研讨会上上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

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体现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实施设计和保障条件

(1)统筹安排,构建课题研究网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以教科室为主的研究管理中心,教务处为主,各部门参与的研究策划中心,课题组为主,学科教师参与的研究实施中心,建立课题负责人为顶点,科研骨干为腰,普通教师为底的三角形研究网络。各学科教研组围绕学校主课题确定子课题,形成子课题系统,每个教师根据学科子课题,确定个人实施重点,促使学校核心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子课题。

(2)加强领导,组织保障

学校是课改前沿阵地,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师生是课改的生力军,校领导是第一指挥员。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作工作。同时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制定各项制度。

(3)注重过程,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形成学校总课题(课题负责人)——重点子课题的领题人(课题中心组)——分课题的承担人(教师个体)的分层管理,同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评估。全程管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通过目标管理、研究进程汇报、阶段成果评价考核,达到规范研究目的。

(4)统筹经费,强化研究成果激励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基金(约20000元),落实“有贡献就奖励”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认真的参与研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论证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门一系列有关文件,举办研讨会,探讨该课题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意向,搜集一切能够辅证课题研究的资料,申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

(2)实施第一阶段(2007年1月—2007年7月)

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打基础。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并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成为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生存的需要。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进行研讨,并请专家亲临指导,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开展培训。

(3)实施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月)

通过课堂进行追踪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加以对比分析,初步总结经验,推广交流。并将精选的教学课例、论文编辑成册,鼓励、表扬典型。

(4)研究结题(2008年2月—2009年7月)

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由分管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做课题中期研究小结,并撰写研究报告,然后在全体成员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既而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验证、完善,完成修订稿,向上级教育科研规划管理部门申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中学课题组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