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纵横>>科研之窗>>课题动态>>阅览文章

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发表日期:2008/2/20 9:12:43 作者:无 有1284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

规划课题申报表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   陈生树                  

: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    2006年10月              

 

 

 

南京市教育学会秘书处印制

 

一.课题资料表

课题名称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体现

预计完

成时间

年  月

课题负

责人姓名

陈生树

性别

出生

年月

1955年6月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

职称

中学高级

研究

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工作单位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E-mail

 

联系

电话

211100

通讯地址

南京市天景山中学

邮政

编码

13770998886

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学术专长

在课题组中分工

李宏根

高级

天景山中学

物理

子课题负责人

张维生

中一

天景山中学

物理

子课题负责人

朱卫华

高级

天景山中学

政治

子课题负责人

陈治谋

中一

天景山中学

数学

子课题负责人

奚治国

高级

天景山中学

数学

子课题负责人

叶菊香

高级

天景山中学

政治

子课题负责人

周冬梅

中一

天景山中学

语文

子课题负责人

徐兴民

高级

天景山中学

生物

子课题负责人

赵家美

中一

天景山中学

英语

子课题负责人

杨美林

中二

天景山中学

体育

子课题负责人

 

 

二.研究方案要点

1.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与实践价值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坚持六个“必须”,之一便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起步阶段的重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阶段。实施基础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施创新性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将深入开展 “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体现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服务性教学模式,是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校在教师服务意识的转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有很多如何服务于课堂教学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有很多教师还没有转变课堂教学的观念,已构建出服务性教学模式的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和提炼,继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我校教师不仅懂“教师服务意识”的理论,更要学会如何操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有必要继续深化研究。

(三)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准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没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导致课堂教学主次不分,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服务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走向成熟,备课进入科学化,课堂设计形成风格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探索中学课堂教学规律的需要

实施“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的体现研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优化教法与手段设计的过程。是丰厚教师内在底蕴的渐进过程,也是提高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想,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各项综合能力的一种磨练过程。

理论与实践价值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题《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的研究成果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使教师从课堂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新课程的价值趋向是人的发展,课堂要随时随地注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教师应该运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课题的这一研究成果必将对推动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意义。同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生、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满意度随之提升,学校形象亦会在人们心目中悄然发生变化。

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更新教学理念。

第二,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第三,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

第四,改善服务态度。

第五,提高服务技能。

 

 

2.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

教师服务:热情、细心、耐心、周到,这都是服务的态度。学生有不满,有挑剔,那是因为教学的确有问题存在,教师首先要耐心地检讨自己。若真有无理取闹者,那是学生有问题,教师要细心周到去化解。总之都是服务。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总是充满热情。

教师的服务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的服务性日益显露。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上帝”,从另一层面上讲,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现在教师的服务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新理念,这就是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的服务意识。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达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通俗地将,学生的知识是在原有基础上,在合适学习情景和社会环境下生长、建构出来的,如果能在良好的“服务”方法、手段中构建的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的知识是有灵魂而鲜活的。

(2)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思想:赞可夫强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理想的发展水平”,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重要前提。

3.研究的内容要点(含子课题的设计)

内容要点

1、  转变教学观念

(1)课程观:努力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于课程之中

(2)学生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教学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2、转变教学行为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2)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3)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4)由“蜡烛”向“阳光”转变 
(5)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6)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3、转变教学手段

4、转变学习方式

子课题的设计

(1)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中体现策略研究

(2)教师服务性角色转变研究

(3)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师服务态度的研究

(4)课堂教学手段研究

 

 

 

 

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过去十多年中,在美国政府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the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Actof1990)和1993年《国家服务信任法案》(theNationalServiceTrustActof1993)等联邦法案的支持下,在各州和地方学区的推动下,服务性学习运动已经从教育的边缘发展成为教育的主流。1996年,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Rifkin)声称,21世纪“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教育、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将服务性学习的发展和扩大看作是一项严肃的议题。在这种发展要求下,向教师传播教育哲学与方法论的教师教育工作就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在我国教育服务是最近提出的,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引起大家的重视。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引进了西方的教育观念,在西方人眼里,教育是一种服务,服务开放,教育也一起开放。我们研究的《教师服务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这一研究暂时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果。

 

 

 

 

 

 

 

5.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根据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所进行的具体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校各班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课、研讨等,为及时了解课堂中的教师服务意识的基本情况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教育经验总结反思法:即对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3)文献资料研究法:即对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及时捕捉课堂中教师观念改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研究问题。

(4)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5)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6.研究的具体步骤及进度安排(包括阶段时间划分、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前期准备论证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门一系列有关文件,举办研讨会,探讨该课题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意向,搜集一切能够辅证课题研究的资料,申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与此同时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

(2)实施第一阶段(2007年1月—2007年7月)

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打基础。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并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成为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生存的需要。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进行研讨,并请专家亲临指导,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开展培训。

(3)实施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月)

通过课堂进行追踪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加以对比分析,初步总结经验,推广交流。并将精选的教学课例、论文编辑成册,鼓励、表扬典型。

(4)研究结题(2008年2月—2009年7月)

召开课题中期研讨会,由分管工作的课题组成员做课题中期研究小结,并撰写研究报告,然后在全体成员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既而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验证、完善,完成修订稿,向上级教育科研规划管理部门申报课题研究成果鉴定。

 

 

7.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经费投入、资料设备、实验条件)

(1)统筹安排,构建课题研究网络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以教科室为主的研究管理中心,教务处为主,各部门参与的研究策划中心,课题组为主,学科教师参与的研究实施中心,建立课题负责人为顶点,科研骨干为腰,普通教师为底的三角形研究网络。

(2)加强领导,组织保障

学校是课改前沿阵地,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师生是课改的生力军,校领导是第一指挥员。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作工作。同时为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制定各项制度。

(3)注重过程,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形成学校总课题(课题负责人)——重点子课题的领题人(课题中心组)——分课题的承担人(教师个体)的分层管理,同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评估。全程管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通过目标管理、研究进程汇报、阶段成果评价考核,达到规范研究目的。

(4)统筹经费,强化研究成果激励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基金(约20000元),落实“有贡献就奖励”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认真的参与研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8.课题组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三.评审意见

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区县教育学会或市属专业委员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