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可以这样教》(每周一读)
发表日期:2011/4/6 15:59:32 作者:无 有993位读者读过
推荐书目八:《英语可以这样教》
推荐教师:邰雪莲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教师沈丽新。沈老师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从教经历及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开学第一课、解读学生教材、课后反思、与学生的交往、教学科研等方面为英语教师提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指导策略。除此之外,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各位教师,即使任教“小”学科,你依然可以成就自我,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只要循着“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拒绝培养‘声音的模仿者’”的信念去努力探索,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可以坚定地说:“英语可以这样教。”
推荐理由:
我一直对现在的英语教学指导用书不感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很少能使我们一线教师产生共鸣。而沈老师的书,泡上一杯茶,细细地品味沈老师教学、与学生交流的片段,总能带给自己会心的一笑,“同类”的默契又能带给自己一种全新的思考:其实教育也是可以这样做的。
我为能在书中找到丰富的英语教学技巧与教育智慧而兴奋不已。资源的挖掘、内容的整合、反思的绝妙、个性的唤醒、文化的渗透、合作的体验、细节的把握、方法的选择、评价的科学、思考的创新、生命的关照、道德的诠释……因为这些,才成就了沈老师如此美丽的课堂。
阅读有感:
《英语可以这样教》这本书总共分为:开学第一课、解读教材、课后反思、与学生交往、教学科研这几个方面。读书的时候常常有着“同类”的默契和思考。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是一座连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而教师,就是好那个帮助学生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重要他人。
很多时候教师们常常迷失了自我,在各种教育名词前,在聆听专家的讲座之后,在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期间……到最后,站立在课堂上的我们是不是成为了声音的模仿者了呢?沈老师的书告诉我们要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拒绝培养“声音的模仿者”。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研读这本书的时候,时时有这样的感觉:
首先,她总是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敏感。譬如有一次,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需要教学的是:fat(胖的),thin(瘦的),tall(高的),short(矮的),heavy(重的),strong(强壮的)。如果是我的话,我大概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目中无人”,就用教材中早已准备好的人物图片和胖猫、瘦马以及沉沉的南瓜图片。这样的处理方式就知识学习来说,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学习是和孩子们的生活好不相关的,是和他们的生命没有关联的。而是在教室里随便找几个人,让他们比试身高、体重、胖瘦、但是沈老师想到:“有的男孩子长那么高,170厘米以上,可是有的男孩子不过140厘米,他或许介意自己的个子?有的女孩亭亭玉立,非常匀称的身材,可有些女孩有些baby fat,或许她认为自己太胖了?”果然不错,后来她用strong(强壮)跟孩子们对话时,一个孩子脸上挂不住了。于是她采用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头发、衣服比比长短、大小的学习方式,涉及身材、体态的单词时,一律用网上找来的图片。
沈老师“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的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永远活在“现在”“当下”,她的课堂充满着人性的光芒。
其次,她总是以自己的理解和温情编织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夹缝中生存是当前教师课堂的常态。然而,﹒﹒在这样乏味境遇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勇气的标尺,在复习课上,不能不练习。然而,沈老师也想到“应该有办法让孩子们复习也情趣盎然,只要我足够用心。”于是她很奢侈地在复习课上,“每周一歌”——第一节课播放的是电影镜头剪辑版,第二节课播放的是电影原版镜头,第三节课播放的是著名小提琴家安德鲁﹒瑞欧
“爱满世界”版。就这样,即便在复习课堂,也“爱在,音乐在、微笑在,优雅在,很多美好的情愫在……”
生命化教育的课堂“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沈老师的可贵就在于,她把“自己的课堂当成试验田,不断地播种而且有新的收获”,当作“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充满无限创造激情,不断拓展的创造空间。”于是,沈老师在田野里倔强的成长,我们分明听到她拔节的声响。
最后,她把反思当成了一种习惯,无疑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我们也在反思,也有反思,然而我们的反思只是“口号”,我们的反思和实践总是两张皮。而沈老师时时处处都在反思。
课堂的亮点、败笔、意外,她在反思;听课,她在反思,一个孩子声嘶力竭的读书声让她心痛;一个任性的孩子和数学老师发生了冲突,她也在反思。她的反思无处不在,持久而深刻,她把反思当成了她的学习和工作,甚至生活习惯。不是吗?当她的孩子在旅途中对人们把海洋生物圈产生疑问的时候,她也在反思:“这样柔软的心灵,如何呵护?一直这样柔软也该呵护吗?”在反思中实践,在反思中追问,甚至在反思中为自己的反思辩护,“且行且思”。我们每个老师也应该积极反思,做一名反思实践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