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每周一读)
发表日期:2011/3/4 14:39:20 作者:无 有1047位读者读过
推荐教师: 陈妮妮
内容简介:
此书的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教授,周教授用他敏锐的思维审视着现代教育的各种情况,思考着现代教育应如何还课堂本真的面目,让课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
本书一共五辑,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第二辑: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第三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第四辑: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渎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师爱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喜欢上读书。在极端的情况下,或者在师爱没有得到很好表达的情况下,师爱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读书。课堂重要吗?这是肯定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课堂如此重要,君不见教师死守课堂,学校紧盯果堂。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陸,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陸的海洋中营救出来。很怕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而把课堂教学当作生命中的一切,虽然这是一种教育理想,但却是一种善意的固执,是一种并不值得称赞的执著。
推荐理由:
这本书从教师、学生、分数三个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读者心灵顿悟,茅塞顿开。并从“教师的进退之道”、“实现师生共享”两个方面阐述了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本书也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
阅读有感:
在这五辑内容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和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第一辑:莫把课堂当秀场
课堂作为秀场,这是当下课堂的一种表现之一。观摩课,赛课,示范课,此类课更是秀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本文中提到了现在不少学校的推门听课制度,一是造成了老师心理上的一种紧张,更多的是很多老师为了把课更好的秀给听课老师看,于是很多时候,课堂不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听课者的喜好为中心,不再把学生的发展,课堂的实效看得十分重要,而要做足面子工程。讨论,互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只要一切能博得听课者好评的一切工具都尽量用上,这样就失去了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
当下,我们也发现,很多课堂沉闷,象一潭死水,却效果非常显著;有的课听起来非常入耳,却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见长。为了解答这种现象,就有前者是应试,后者为素质。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有不妥之处。前都只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独立意识,探究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后者只关注课堂的热闹,关注学生的生成,其实却并没有落实下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发展。当我们树立教学为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辑: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 ;“考试分数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
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我们把精力给学生的时候,也留一部分精力给自己,多读书,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我们可以博览群书,把世界上的好东西都吸收过来,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奠基自己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看教育方面的书,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可以看教学方面的书,如专家对课堂的点评、前沿的教学理论等。当今活跃在教坛上教学专家们的理念、实践经验应该说都是丰富、改进我们课堂教学的食粮。这样,我们才能在成就一批一批学生的时候,也成就自己。我们自己的专业成长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走出独具风格的教学之路。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
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
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