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每周一读)
发表日期:2011/2/28 9:13:32 作者:无 有1315位读者读过
推荐书目一:《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
推荐教师: 陈美玲
内容简介: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作者:管向群,现任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是新世纪中国教育新理念丛书之一,共分为四章四十二节,主要从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教师教育”4个层面系统阐述了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教育理念。
推荐理由:
人的差别在于观念,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教育的成败取决于理念,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理念需要更新。《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这本书在体例结构上通过“案例分享”、“编者旁白”、“方法点拨”等,为读者设置了各种学习情境;面对不同的教育问题,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编者与读者平等对话,读者与编者共同交流;在语言上也力求简明扼要、活泼清新。书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它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不仅有很多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小例子,看完以后感触很多:教师不仅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重任,其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我们教师除了要使自己的职业走向专业化,更要不断提升自己,做一名专业的优秀教师。
阅读有感: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近日有幸拜读了《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一书,深有感触,首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随之而来的压力顷刻化为激情与动力。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由于阅读这本书的时间仓促,体会还不是太深刻,以后有时间我将继续阅读,不断体会,并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寓于实践。如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当教师就要当“大教师”。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职业边缘化,要做一个真正的“大教师”。一个真正的大教师,一定是能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持久印象的教师。他是集知识和智慧于一身的智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与教书匠不同,只有选择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才能使我们不辱使命,做好教师,避免沦为教书匠。因为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智慧型的教师绝不做照亮别人却毁灭自己的“红烛”,而是促使自我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智者;智者型教师也不是“苦行僧”,而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知道怎样生活和怎样享受人生的积极进取者;智慧型教师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不懈探索、对教育不断开拓创新的研究者。教师要学会思考。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教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站在课堂上,面对外界信息的千变万化,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教师需要思考的事很多,思考的多了就能胜人一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学识的、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教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教育是为了让人变得聪明,所以教育者自己首先要变得聪明一些,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智慧型教师正是在主动创造的实践中成为自己从事的职业的主人。
其二,师者,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是当今教师自我角色定位的重要理念。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学识上、品德上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教师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
对教师的“为人师表”、“模范榜样”的界定,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反映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处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只有在理解老师、信任老师、尊重老师的时候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见解,把老师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接受下来并转化为自己成长、发展需要的内在信念和意志,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榜样育人,就是保证人人享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自由,用判断力、想象力以及思想、情感来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的自由,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付诸行动,“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一说,教师的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形象决一胜负的职业”,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与德性。
当今世界仍有暴力存在,人类历史就如同一部冲突史。因而教师应该着力于扩大学生对他人或其他文化及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学生冲突和纠纷,教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认识自己,学会发现他人,真正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从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教会学生有效地应付变化不定的情况,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参与对未来的创造,教师要表现出好奇心,表现出开放的思想,表现出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的兴趣传授给学生,教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更努力深入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等等。
总之,教师榜样育人的核心是由“知”的传授向“人”的发展转变,即促进每个人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
其三,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表现、品行修养等。教师应该用行动去告诉学生你是真心地在了解他、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了解学生以后,我们就要进行针对性耐心教导,我们每天面对着千差万别的、性格各异的学生。不管是学生学习上的教导,还是行为上的教导,,都离不开我们教师耐心,耐心里包含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从另外一个层次上讲,教师要“本着良心”教学生。
要学会赞美和激励。
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作为教师,无论何时要想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蓬勃向上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在实践中,教师们更多的是看到学生的缺点,以为用放大镜寻找到学生的缺点,谆谆教导,并进行严厉地批评就可以改变学生,使他们优秀起来。对于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后进生的优点,那是会被教师们忽略不计的,他们的“闪光点”往往会被教师们掩藏在他们缺点的背后,根本没有被发现。所以,教师们要换一种眼光,变一个角度看后进生,变换一种教育思维,也许在你的面前就会海宽天空,教育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如何教育教学是教师规划自己人生的重要内容,而只有进行合理地规划,才能达到那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如今也当了十几年的教师了,至今越发觉得,学生,是老师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教学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千锤百炼,才能适应教育生涯的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