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日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发表日期:2023/10/16 9:00:48 作者:教务处 有791位读者读过
忽然一日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学课标,研教法,促发展”名师工作室联合主题研讨活动
暨竹山中学两校区语文学科“三班三室”第七次活动
秋风飒飒,时光清浅。撷一束时光,浅藏心间。在最美的秋天,共赴一场诗意的教研。为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进一步推进新课标在课堂落地生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23年10月11日,江苏省孙振坤网络名师工作室、南京市王跃平名师工作室、江宁区潘森云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了“学课标、研教法、促发展”主题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南京市竹山中学主办。语文报社社长、《语文教学通讯》主编刘远老师,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教师孙和平老师,江宁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周金霞老师莅临指导。南京市竹山中学孙振坤校长、省特级教师潘森云老师、相关工作室成员、竹山中学两校区语文教师及“三班三室”全体成员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全体参会人员学习中
第一环节是南京市竹山中学“三班三室”培训班语文学科开班仪式,由孙振坤校长、教研员周金霞指导发表讲话。孙校长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验,指出教研是教学的根本,是教师的第二生命,勉励青年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随后,周指导围绕“珍惜、生长、实践、引领”四个关键词,带来了诗意且温情的讲话,为青年教师们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珍惜教师团队的力量,凝团队之力,扬未来之帆;第二,坚持听课,坚持读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促进专业成长;第三,立足实践,创新课堂,及时反思,坚持整理;第四,坚持前辈引领,传承师者精神,积淀职业素养。
孙振坤校长、周金霞指导“三班三室”开班仪式讲话中
第二环节是说课展示。第一节课是南京市竹山中学李雪芬老师展示的《昆明的雨》。李老师针对课文内容的特点,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让学生沉浸于文本意境。在分析文本“形散神聚”这一特点时,新颖地创设了具体情境,向学生们发出一封邀请函,邀请学生们参与昆明宣传片的拍摄活动。用“寻找雨中景、拍摄雨中味、感悟雨中情”三个任务让学生走进《昆明的雨》,去追溯汪老的足迹,邂逅雨中最美的风景。最后以创作小诗结尾,让学生将感悟到的雨中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李雪芬老师说课中
第二节课是江宁区麒麟初级中学陈铭老师展示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陈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作业布置和创新之处等角度,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大胆跳出课文内容的框架,紧紧抓住“乐”这一关键字,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告知学生绍兴鲁迅纪念馆正在筹备拍摄纪录片《鲁迅》,需要同学们的帮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乐”字,用寻乐、绘乐、探乐三个任务带领学生感悟鲁迅童年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陈老师综合运用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陈铭老师说课中
第三节课是南京市竹山中学祖玲玲老师展示的《回忆我的母亲》。祖老师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初识母亲”,祖老师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录制音频,配图母亲的照片,向学生播放,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再以一段视频,让学生走近一位伟人的母亲。第二个环节“走近文本,感知母亲”,考虑到学生第一单元学习中刚刚实地采访过,对采访过程有清晰的认识,祖老师别出心裁,沿用第一单元新闻采访的形式设置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就是受访者,进入文本、找关键句、筛选概括,都在相应情境下完成。第三个环节“走出文本,写写亲人”,祖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为一位亲人写文章。学生当堂拟写采访提纲,课后进行实地采访,为下节课写作铺垫。授课共三课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温故知新,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和素养的提升。
祖玲玲老师说课中
工作室三位老师说课结束后,进入第三环节,工作室主持人、省特级教师潘森云老师进行了《让阅读真实发生,让思维真正生长》的主题讲座。潘特以“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而归属感来自于被爱”为开头,感谢在场工作室成员和前来地各位语文专家,并介绍工作室的成果。首先,潘特介绍了工作室的特色项目研究:“初中语文快速读写”顺应了语文教学新形势和新理念的新发展;“星空下的阅读”、“农家小院阅读”等众多活动的开展,极具开创性,受到广泛赞誉;“推行真阅读,提升思维力”,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新课标”研究为抓手。其次,潘特强调工作室主张:让阅读真实发生,让思维真正生长。在无数次实践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近文本、走近生活。主要角度有三:创设阅读情境,让思维有生长的土壤;设计任务驱动,让思维有生长的动力;搭建读写支架,让思维有生长的阶梯。潘特结合工作室老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实例,分享教学中的思维碰撞,让在场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
工作室主持人潘森云老师讲座中
接下来,活动进入第四环节专家指导。工作室顾问、正高级教师孙和平老师对工作室三位老师的说课进行点评。孙老师对三位老师将先进理念带入教学设计的实践表示肯定,并提出两点看法:首先,散文是否都必须用散文的传统教法?三篇文章特点不同,或可从这点切入,进行探究。老师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背景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读写结合,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命题。其次,任务要删繁就简,要整合成课堂可以操作的形式。老师要引导好方向,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能涉及到文本中有价值的东西。最后,孙老师提醒与会老师们,当下的语文学科发展面临着四个关键词:情境、任务、深度阅读和去模式化,鼓励大家更新教学观念,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工作室顾问孙和平老师点评中
接着,语文报社刘远社长上台做重要发言。刘社长首先表示了对各位语文教育专家的感谢,杂志与语文人相长促进。接着,刘社长表达了对三位青年教师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认可,对孙老师观点的赞同。刘社长强调:学习任务群不是教学任务群,要引领语文教学形态的转变,让学生开展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展现教学内容结构性的转化。老师如何教,可以根据统编教材提供的思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探究“群”之下的教学。学习任务、情境、活动要相辅相成。刘社长特别指出,青年教师一定要每天“写一点东西”,要养成写的习惯。写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或长或短,只要能动笔写一写,这对老师的成长非常有益。“那是你与昨天自己的一点点不同,会推动你课堂教学的改变。你的语文生活是有趣的,你的语文事业会绽放出光彩。”
语文报社社长、《语文教学通讯》主编刘远老师讲话中
接着,区教研员周指导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本次活动有课有讲座,有导师的谆谆教诲,青年教师总会找到前进的力量和方向,在语文前辈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方迈进。”
区教研员周金霞指导总结中
活动主持人于婷婷老师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感受:要多实践多写作,从新课标中找灵感,要去模式化,紧紧抓住情境任务,走好教科研的每一步。
活动最后,工作室主持人潘森云老师感慨地说,金秋十月,正是“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时,今天的活动非常值得仔细咀嚼、慢慢回味,就像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一文中所描绘的昆明的雨一样,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多情的。行走在语文大道上的语文人,一定要紧贴时代脉搏,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心存理念,身敢实践,知行合一,让语文教学之花绽放在课堂、绽放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美好学生、陶醉自己、芬芳事业。
工作室主持人潘森云老师活动总结中
时光静好,学习正当。满满当当一个下午的活动,在夕阳西下时落下帷幕。走出室外,云天之上,金秋十月的阵阵桂花香,仿佛在一日之间,弥散在天地之间。就像今天的这次活动,“学课标,研教法,促发展”的种子也必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与会的语文老师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化作语文教学的“万里新春”。
校稿I潘森云
编辑I谢梅月
审核I孙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