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每周一读)
发表日期:2011/9/27 7:57:07 作者:无 有1129位读者读过
推荐教师:李海林
作者简介:
朱永新,江苏大丰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曾当选为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0家单位联合评选的“2005中国教育英才”。作品结集为《朱永新教育文集》(10卷本)。
阅读有感:
2011年9月22日,我在浏览“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博客时得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明年9月份将在北京市朝阳区“参与创办学校”,将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郑渊洁表示将竞聘该校一年级老师,同时考教师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我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朱永新说该实验强调个性发展,包括“小学、中学六年各读一百本书,听一百场报告,每天写日记,能讲双语,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六大行动。这项实验自2002年开始,现在已经推行到全国21个省市,包括北京的清华大学附小和中关村一小。
我想起曾不久前拜读过朱永新著作《写在新教育的边上》,他说谨以此书献给他的父亲——一个小学教师的在天之灵。读完掩卷长思,现在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把教师作为工具价值来认识,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去照亮学生,最后自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不能直接享受教育过程带给他的快乐,而必须通过学生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我们这些普通学校很难实行的,生源决定教学质量,老师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回报,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更辛苦,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理论认为,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只有教师的幸福才能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品位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我们天景山中学是一所新型的为拆迁户子女办的区管公立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实施高质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成功教育,教育成功。我衷心希望天景山中学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教师专业发展谋取精神动力,为学生素养提高培养习惯源泉,为江宁教育深入迎来魅力前景。
因此,我也想到教师精神状态。现在我校教师早上到校的越来越来早了,晚上下班的越来越迟了,平时注重身体锻炼的越来越多了。许多教师为了光荣的教育事业,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为了学生的点点滴滴,在支撑着,在奋斗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们的学生总得有一些人来教育!如果有的人不好好教育,我们就负责把教育做好,做精致。朱永新认为,死人与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与活人就差一点状态。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有了状态的人,他就会不断地寻找与探索,不断地行动与努力,他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会收获成功。而没有状态的人,即使他才高八斗,但是无所事事,最后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我从事教育工作有十六年了,曾经的教育对象有弱智生、小学生、初中生;教育场所有村小、镇中、城中、市中;教育环境有贫穷、富足、奢华。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状态,我都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教育就像生命中的绿洲,给心灵孤寂的人以电光火石般的温暖,让迷途的双腿载欣载奔,找到回家的路;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不断地走向崇高。我曾引导孩子辨别善恶美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民日报》有我的报道;我曾援助学生孤儿走出困境,奔向光明,《江南时报》也有我的报道。我立在时代潮头,看云起云落,我们是一群执着而又坚定的教师老黄牛。
本书给我许多启发,给我许多思考,它分为四辑:第一辑“父亲,一路走好”,第二辑“春天的约会”,第三辑“寻找教育的风景”,第四辑“教育,永不缺席的话题”。里面涉及的人物包罗万象,都是和教育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上至国家书记总理,下至平民百姓,既有我不熟悉的,也有我耳熟能详的。值得提到的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苏州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朱永新是他的导师,两人为了新教育实验也是呕心沥血,交往甚密。李镇西也是我敬仰的教师,我甚至还有他亲笔签名的著作《把心灵献给孩子》,上面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铭记在心。
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的守望者,在语文教学岗位上,默默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默默地激励和引领纯真的孩子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愚昧走向智慧。我永远记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