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动态>>校园快讯>>阅览文章

朱建廉老师与竹山物理教师关于教学与写作的研讨

发表日期:2023/5/19 9:23:27 作者:吴卉 有872位读者读过

朱建廉老师与竹山物理教师关于教学与写作的研讨

——南京市竹山中学“三班三室”培训班物理学科第五次活动通讯

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教师的写作热情,提高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2023517午,我校“三班三室”物理组的全体学员齐聚竹山中学教研室,进行了“三班三室”培训班物理学科的第五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南京晓庄学院李洪敬老师主持,特邀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朱建廉老师作专题讲座。

开讲前,朱建廉老师让到场的青年教师们思考,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履行的职责有哪些,希望在场的发展班成员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始终坚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接下来,朱建廉老师以“教材阅读与论文写作”为主题展开讲座。

B46505BF22B03D6234D706AD2B9D393B

首先,朱老师提出了自己在思考教师职责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哑铃”理论。朱老师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存在着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互为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不可分割,而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的媒介则是教学内容。这种关系很像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哑铃的形状。虽然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他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对这三者的研究顺序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按照我们拿哑铃的习惯,朱老师认为最简单的研究顺序应该是,从中间拿起,也就是先研究教学内容。

3B3AE381B270E4140C5260F4F5B07C29

接下来,朱老师从初中物理教材中选取了几个关于基本物理概念的定义的语句,以此为例逐句讲解了他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所做出的思考。他将研究的过程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初读教材时要将重点内容标出选作为研究对象,留作接下来的研究素材;第二步,再读教材,要在教材中重要的语句上圈画出关键词,其重点不在主谓宾而在定状补,从语言的角度推敲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否能引发思考。第三步,提出质疑。根据前一步所圈画的内容,提出科学性的问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并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结果的对错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提问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发展学科性思维。而这个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篇论文生成的过程。因此朱老师认为,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在经过研究思考之后都可以成为一篇甚至多篇论文。

朱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来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向大家讲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教学思维,如何研究教学内容,启发物理组学员积极思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与能力。

D10D9E34175BC2E8CC80ED274A3FE26F

本次讲座内容精彩丰富、极具启发性,参会学员认真聆听并做记录。通过本次活动拓宽学员在研究教材时思考的广度,拔高了教学设计环节的高度,极大促进了组内教师对教材研究的热情,为青年教师论文写作的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相信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组内成员一定会积极思考,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不断进行论文创作。

撰稿:张浩然

拍摄:张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