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纵横>>科研之窗>>教师博客>>阅览文章

(转)有效教研应该是共享教学智慧

发表日期:2010/9/10 10:06:14 作者:无 有1003位读者读过

有效教研应该是共享教学智慧

■张志伟(浙江省仙居县教科所) 

■张春燕(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 

 

  如何创新教研方式,丰富教研内容,形成有效教研活动,是当前教研活动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有效教研是正视教学现实的教研,是开发教学智慧的教研,是让大多数教师行动起来并感到有效提高的教研。这样的教研,不再是失真、虚假的表演,不再是好高骛远的课题研究。那么怎样构建有效的教研呢?现将我们对有效教研的思考及做法作简单介绍。

  一、对传统教研活动问题的反思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被动式参与,传统的教研模式已滞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让教师产生了“教研疲乏症”,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纵观传统的教研活动,具体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准备,轻反思。当老师一接到要上教研课的任务时,他们往往都是花很多精力去准备这一堂课,并经过反复试教,然后展示给大家,可很多老师一上完课,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总结、改进丢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丢了。这也是多年来教研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2.重结果,轻过程。我们曾看到很多的教研课,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是天衣无缝,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对答如流,课上得非常“成功”。但这“成功”,是因为在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对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了反复演练,把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一些“重点”学生。这样,能不“熟练”吗?能不“成功”吗?问题是老师缺乏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应该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3.重模仿,轻感悟。一般学校外派观摩学习的对象是对应学科、对口年级,回校后也要对自己学校的老师上实践汇报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一味模仿。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人家让学生怎么学,我也让人家怎么学;人家用什么课件,我也用什么课件……人云亦云。结果人家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借鉴,自己的东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反思自己的观念,反思自己的行为,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4.重参与,轻点评。当前许多教研活动,前来参加的人往往很多,可到了评课环节,参与的人数就不多了,常是听的不评,评而不深;或碍于情面,成了捧课等。

  二、有效教研的条件

  所谓“有效教研”,主要是指通过教研组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之后,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研究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课堂教学有没有真正地、科学地、艺术地贯彻落实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收获甚微,即使教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研究。有效的教研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针对性。要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教研的主题。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结合课堂中的问题、事件来研讨,使教研主题有针对性。

  2.参与度。有效教研活动应该是主体参与、合作共生,实现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有效教研活动倡导教研是教师的一份责任,一种工作。它以尊重教师的态度、人文化的教研制度和民主的教研氛围,唤醒着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怀着发展的愿望,创造的激情,积极、自发、自主地投入于研究之中,改善着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着教学的技艺。

  3.指导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方面要靠指导,即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专家、教授、学科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可以借助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通过听课、座谈、或其它方式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

  三、有效教研的基本类型

  有效教研“着陆”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是为教学而研究,是对教学的研究,是在教学中研究。因此,有效教研模式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着一条适合教师的行动研究之路。

  1.以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型校本教研是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由学校确定专题,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组织集中培训(如信息网络技术、教学课件制作、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成功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等)。因为培训专题的确定来源于教师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能较好地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并不断发展提高。

  2.以叙事为导向的个体反思研究

  教学叙事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或叙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教学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记叙教学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发生的一系列教学故事。其实质是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资源,它对教学起剖析、反思、借鉴和启迪的效用。学校要鼓励教师每天反思,以随笔、手记、案例、实录等方式表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事件,常年组织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札记”、“教学随笔”、”班主任手记”等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创办校本研究刊物,编发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教学手记、学生成长个案等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

  3.以问题系统解决为目的的课题研究

  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要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优化“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研究过程,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四、有效教研的组织方式

  我们本着“求是、求实、求新”的态度,在抓好常规教研的同时,在点子上下功夫,在“细”字上做文章,在“研”字上出成效,在教研方式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1.综合教研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放性、综合性已日益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发展趋势之一。于是,我们对传统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变革,开展了综合性教研活动。综合性教研指的就是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进行教研,让大家走进彼此的学科,加强交流,相互借鉴。

  2.专题研讨

  所谓“专题式互动教研”,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实际问题,经过多方筛选确定每学期研究主题,再细化分为每月主题、每课主题,并以每次主题为教研目标,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共同参与研讨全过程(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互动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主题式教研模式围绕选取主题、合作教研、互动研讨、系统反思四大环节展开。

  3.同课教研,对比提高

  我们采取了同课教研的方式,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来加以对比,寻求教学的最佳策略。

  4.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型教研是一种由关心同一教学问题的教师自由参加、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论坛每次就一个教学热点问题或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对这些“热点”话题的交流,教师们可以加深对教学的认识,形成新的教学策略,通过交流大家更有效地收集与交流相关信息与资料,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5.联谊教研,携手共进

  为了促进城乡交流,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校跟本县的埠头镇中心校、官路镇中心校和溪港乡中心校结为帮扶学校,我们每年都以送教下乡为载体,有计划、分批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传、帮、带“城乡联谊”教研活动。每次联谊教研活动都有三项具体任务:一是示范课观摩,课前说课、课后反思、教师点评。二是通过讲座,把我校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教学研究的新成果送到基层学校。三是现场解疑,我校教师在参加他们的教研活动时,针对农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析疑解难,指点迷津。

  五、有效教研的制度建设

  有效的教研制度更应注重发挥如下效应:育人效应、转化效应和创新效应。在这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逐渐完善了各项教研制度。

  1.基于共享的学术交流制度

  (1)建立你读我荐制度。我们提出“做个有心人,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共享理念:每位教师每月向全校教师至少推荐一篇好文章,学校教科室根据教师实际,挑选最有价值的文章作为该月的经典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另外,我们还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收集5篇以上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上交课题组,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大家学习讨论。

  (2)成立“教师学术俱乐部”。我们组建了“教师学术俱乐部”,它是学校内部群众性的教育学术团体,是广大教师相互交流、自我追求、不断发展的活动平台。俱乐部由全体会员信任投票,选出会长、副会长和理事,组织开展俱乐部的各项活动。俱乐部本着“参与就有收获,互动就有进步,反思就有提高,工作就是生活”的理念,引导大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并组织一些纯民间性的教研活动,如“周日话吧”,每周的星期日下午,由学校提供场地、茶水,俱乐部成员自愿参加,每次集中讨论的话题由主持人确定,每一次都评选每期明星,作为下期主持人。在这里没有校长,没有主任,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只言片语、可以宏篇大论、也可以始终是个听众。

  (3)设立“校园学术节”。我们把每年3月份定为“校园学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在学术节期间,我们组织系列学术活动,如教育教学论坛、读书沙龙、青年教师课堂竞赛、骨干教师讲座、课题论证会议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浓厚校园的学术氛围,使教师们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2.基于实效的教研活动制度

  根据学校的性质我们构建了“三级”教研课网络,即中心校级——校级——年级组的教研课。中心校的教研课是一月一次,放在每月末的双休日,由学校的骨干教师上展示课,采用综合组合方式;校级的教研课为每周一课,安排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周四下午是语文,周五下午是数学,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的舞台,采用主题式;年级组教研课则是每位老师轮流上,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教研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每周一晚上作为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要有明确的主题,并选择合适的教研形式,要求教研形式丰富多样,重点实践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微格教研、教学沙龙等教研形式。

  3.基于发展的自我反思制度

  教学反思首先是教师自我课后的反思,要求教师上完课后,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闪光点及时加以记录,反思其中的成败得失,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是针对主题的随机反思,教师围绕学校或教研组的专题教研活动,随机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实际碰到的新问题进行专题反思,解决校本问题,指导教学实践。学校提倡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开展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评比。

  4.基于分层提高的名师培养制度

  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于2005年上半年出台了《安洲小学名师培养方案》。我们把培育名教师、建设优质课堂作为构建有效教研的重要依托。通过目标引领,加强对“名师培养对象”的评选,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构筑学校的人才高地。同时进一步完善名师的评选、考核制度,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进一步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通过开展谈体会、赛课件、比教学、练基本功、开研究课等一系列活动,在创设良好的环境中练就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比活动,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发展。

  5.基于全员参与的教研激励制度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层组织,我们开展了“优秀教研组”评比活动,把教研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科研、培养青年教师等作为考核指标,尤其是把教研组的特色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做到每学年开展小群体创优总结、交流、评比、表彰等活动。

  6.基于多元的教师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我们不能单看学生期末的成绩,而应从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自我提高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2004年下半年,我校开始第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并相继出台了《安洲小学评价改革工作方案》、《安洲小学一年级学习评价方案》、《安洲小学技能学科评价方案》、《安洲小学教师教学成绩评定方案》等,随后教导处又在原先的评价方案上补充制定了《安洲小学教师教学成绩评定补充办法》。

  通过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认识到有效的教研活动,能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这几年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反思,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及学校的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9期